引語:少幹多得是人的客觀共性要求,也是人性的弱點。而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有理性、有社會性,理性促使人類為管理人性的弱點而建立規則。一個合作團體要高效,必須有合理的製度,成員們按照這種製度,就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但製度必須兼顧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讓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統一起來。同時,也要讓每個成員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協調起來,真正產生管理的效益。一個合理的製度,要能產生公平效益,讓每一個成員都能信服,才能從根本上認可製度,才能真正用它來約束自己。一個製度如果本身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必然使這個團體產生內耗,不能發揮團體的作戰能力。

一個寺廟中有七個和尚,共吃一鍋飯,但一鍋飯卻沒辦法讓七人吃飽。

一開始,他們決定抓鬮決定誰來分飯,每天輪一個。可是,每周下來,每個人隻有一天吃飽,就是自己分飯的那天。大家都覺得不公平。於是,共議推舉出一個道德觀念高尚的和尚來分飯。這個人掌勺以後,大家都挖空心思地去討好他、賄賂他,結果這個小團體互相猜疑、互相攻擊,成了一盤散沙。所以,又考慮改革,成了三人組成的分飯委員會與四人的評選委員會。可是,每次分飯前,都要吵嚷半天,吃不上一口熱乎飯。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輪流分,但分飯的人先將飯分好、其他人挑完之後,分飯的人才能端碗。這樣,為了保證自己不少吃,分飯的人盡量做到公平,確確實實分少了,隻能自認倒黴。

這樣,這個集體開始和和睦睦、快快樂樂地過日子。由於公平了,大家也勤勤懇懇,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都能吃飽了。

啟示:孩子們在過集體生活的時候,往往不能自己建立合理的製度來約束大家的行為。家長要教育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必須有一套合理的管理製度,才能保障這個集體健康、有序地發展。就像七個和尚一樣,他們嚐試了各種分飯的製度,但不是不公平,就是有漏洞,或者管理成本大,都會使這個集體不健康。當最終找到了“輪流分飯,分者後取”的合理規則後,才使整個集體有序、健康地發展起來。家長要引導孩子,要建立合理的集體管理製度,必須把每個成員的“責、權、利”統一起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如果管理製度缺乏責任,就會使團體中產生腐敗,進而衰退;如果管理製度缺乏權利,就會無法執行,使製度成為一張廢紙;如果管理製度缺乏利益,成員就會消極怠工,使團體不能蓬勃發展。

訓練支招:

(1)引導孩子,在組成合作團體時,要建立合理的製度約束大家,從而為有序地開展工作提供保障。

(2)教育孩子,要有遵守紀律、遵守規章製度的良好習慣,成為團隊成員時,能夠在團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3)在生活中,嚴格要求孩子在公共場所遵守紀律、遵守規章製度,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