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料(1 / 2)

朝廷指居於京都的中央貴族政權,鐮倉時代以前原本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然而隨著土地所有權的喪失,武士獨裁政治形式--幕府的建立和發展,越來越成為一種形式。戰國遊戲中常稱山科言繼等人為“公卿”,這是受中國影響的一種稱謂: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稱“三公”,大納言及三位以上的朝臣(後包括四位的參議)稱“卿”,合稱“公卿”。鐮倉幕府建立以後,將朝廷、天皇和公卿貴族稱為“公家”,而公卿貴族稱幕府及各職為“武家”,這就是公武之分。

公、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從朝廷的公家政治到幕府的武家政治,即武家奪取公家權力的過程。公家也作了很多努力試圖恢複地位。老資格的SLG玩家一定玩過描述南北朝之爭的MD遊戲《太平記》,南北朝之爭本質上雖然是武士集團內部的利益之爭,卻以公武之爭為形式,代表公家利益的南朝最終失敗(盡管名義上得到了北朝的承認)。公家所依靠的經濟基礎早已沒落,不可能完全排斥武家。但是南朝真正信任的武士不過楠木、新田、名和等數家而已(玩家較為熟悉的名臣北畠親房、北畠顯家、千種忠顯等皆係公家),將其餘大量武士推向北朝一方,故雖有忠臣良將,亦難挽頹勢。公武之爭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南朝失敗後,公家一蹶不振。至戰國時代,朝廷的收入來源(莊園)多為戰國大名所奪,年間收入僅7500貫左右,經濟非常拮據。後土禦門天皇駕崩後,因資金不足,四十日後好不容易才由幕府出資補辦葬禮;隨即上台的後柏原天皇,因操縱幕府實權的細川政元拒絕提供資金,二十一年後才舉行了即位儀式;後奈良、正親町二帝的即位式同樣原因分別推遲了十年和三年,依靠諸家大名的獻金方才得以舉行。

好在應仁之亂後幕府的控製力也明顯減退,朝廷趁機收回了官位任命權(原由幕府代為申請和授予)。那些掌握實力,自重一方的戰國大名們,缺乏和想要得到的正是名譽。朝廷的官位比起幕府役職役,因相對更為可靠而價值飆升。在授予官位時被授者的獻金成為朝廷的寶貴收入來源。這完全是一種神聖氣氛下的賣官鬻爵。

朝廷全然沒有武力,但仍有權威,正是其始終存在的原因。隻要占據了京都,就可以利用朝廷的權威行事。織田信長深諳此道,攻擊越前的朝倉氏前,先以天皇名義令朝倉義景進京,朝倉義景當然不肯從命,於是給了信長奉辭伐罪的機會;其後信長包圍網和圍攻石山本願寺時,也有好幾次都是靠正親町天皇的敕旨擺脫了困境。

公家貴族素來是有錢有閑的階層,也正是他們在吃喝玩樂中發展了古代日本的很多文化。但在戰國時代,窮困的公家隻得到地方上做大名的家教,傳授和歌、書道、蹴鞠、禮儀、曆法等以維持生計,為京都文化向地方推廣普及作出了貢獻。少數公家還保有地方領地,其中較大的是土佐國司一條家、伊勢國司北畠家和飛驒國司姊小路家。特別是一條家在四國很有影響力,其據點土佐中村一度呈現出“小京都”的繁榮景象。遊戲中在中央朝廷見到的公家主要有山科言繼、近衛前久、勸修寺晴豐、菊亭晴季(史書上一般稱“今出川晴季”)數人。他們擔任武家傳奏職,與各家大名都有結交,所著傳世的日記《言繼卿記》和《晴豐公記》成為記述戰國曆史的貴重文獻很多時候,人物的姓名和官職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大多數人在曆史的舞台上做做鬼臉就走掉了,他們留下的名字殘缺不全,其中有的隻剩下了官名,以致我們現在不得不使用諸如“奧山常陸介”之類的稱呼。官名常被置於姓與名之間,如“小西攝津守行長”,甚至可以省略後麵的名字,以示尊重:

宇佐美駿河(定滿)

鬆永彈正(久秀)

高山右近(重友)

原美濃(虎胤)

馬場美濃(信房)

高阪彈正(昌信)

大穀刑部(吉繼)

直江山城(兼續)

古田織部(重然)

大野修理(治長)

小堀遠州(政一)

“彈正”即彈正忠,“右近”即右近大夫,“修理”指修理亮,“刑部”、“織部”即刑部少輔和織部正,“駿河”、“美濃”、“山城”、“遠州”分別指駿河守、美濃守、山城守、遠江守,都是被簡化了的官名。這些戰國曆史上有名有姓的風雲人物,之所以不直稱其名,恐怕也是源自中國的習慣。就好比曆代的文人墨客總是滿懷欽慕之情地稱書聖王羲之為“王右軍”(右軍將軍),詩聖杜甫為“杜工部”(工部員外郎)一樣,精通三國的玩友還可以想一想“劉豫州”、“孫破虜”之類。上麵羅列的人物,宇佐美定滿為越後流兵法之祖,原虎胤、馬場信房是武田家的猛將,高阪昌信、直江兼續分別是武田、上杉家的名軍師,高山右近在嚴酷的禁教中堅持信仰而拋棄了地位,大穀吉繼是關原會戰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為西軍效死的義將,大野治長是大阪戰役中豐臣氏最後的支柱之一,古田織部和小堀遠州是繼千利休之後各自開創了“織部式”和“遠州式”茶陶的兩位重要武士茶人。唯獨鬆永久秀有點兒特殊,但背負惡名的同時也是造詣很深的文化人。後人對他們的稱謂中大都是含有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