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是信樂燒(しがらきやき)的發祥地。信樂窯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另五個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越前),根據發掘出土的碎瓦片來看,當地窯業遠在奈良時代的天平寶字年間(757~765)就已草創。在平安時代燒製須惠器(一種不上釉而素燒的土陶),鐮倉時代改良燒成技法後生產出紅褐色的陶器。這就是所謂“古信樂”,製品以貯種壺和其他農具、雜器為主。但平安、鐮倉期的古信樂遺物不多見,信樂燒真正的繁榮實際上還是從室町時代開始的。●信樂燒的特征
(1)胎土
份量重,質地堅致而不勻。胎土的成分很不純,是由多種土質混雜、融合,形成不等質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給人以岩石般的感覺。胎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長石顆粒。由於各種土質在燒窯時的膨脹收縮率往往有很大差別,成品多歪扭變形甚至崩裂,而與預想的形狀有很大差異。胎體上極易出現窯疵。毋庸置疑,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當時日本製陶技術落後的產物。
燒成後的陶胎一般呈紅褐色,胎內含鐵的成分越高,褐色調越深。胎表麵的長石熔解後形成乳白色斑(稱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篩洗、塑造
陶土質粗而雜,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樂不采用通常的水漉淘洗來提純陶土(這樣處理後的陶土質細而純,稱作“漉土”),而僅僅是將粉碎後的原土用大篩進行篩細(如此處理後得到的土稱作“篩土”)。而成形時依靠手工的捏製、盤築法,不使用轆轤,故成器歪斜不整。後來使用漉土,以轆轤成形的信樂器物,遠較篩土製器來得工整。
(3)釉
最初的信樂燒並不施釉,但是在窯內高溫下,附著於器表的薪灰熔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潤澤的釉膜(日語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黃、淡綠、褐黃、暗褐、暗綠等色。
後世才開始使用玻璃質的偏綠色灰釉,與其說是用來裝飾,毋寧說是在掩飾胎體上存在的缺陷。這種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種類而采取不同的調配,在良工的製作下也有令人歎賞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則一眼就能看出其掩蓋的用意。較晚些時候,除灰釉外,還施掛一種光澤感強的乳白釉。與胎體的紅色,窯火造成的黑斑(日語中稱作“焦げ”,燒窯時因薪灰與強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塊,是茶人們鑒賞的要點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燒製過程中,還有故意覆燒(將器物倒置燒製)而使釉逆流產生所謂“逆釉”的產物。
(4)作風
最古的信樂多是農家用的貯藏器,大腹廣口,口做成漏鬥形等以利於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狀(日語中稱作“撚り返し”)的是室町時代以後的產物。欠於燒窯的溫度或時間,古信樂一般沒有完全燒透。壺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最著名的是“蹲”(詳見下文)。安土桃山時代後大量製作茶道專用的茶壺(指日式的“茶壺”,貯茶壇。下文等處同,詳見《中日的“茶壺”》),其中較知名的是“錢瓶壺”(也作“煎餅壺”),用轆轤成形,口唇外翻,燒成程度高,施釉,較傳統工藝上大為進步,有的還記有年號銘文。
●與伊賀燒的關係與區別
信樂燒所在的甲賀郡緊鄰伊賀國(三重縣),與伊賀燒(いがやき)的地理、曆史關係異常緊密,而兩者的製器也確實很難區分,可以說是同一係統的產物。故而相關書籍往往並稱為“伊賀信樂”或“信樂伊賀”,在同一題目下一起予以解說。
從地理的關係來看,兩者分別位於國境山脈的南北,伊賀燒的中心丸柱窯與信樂燒的中心長野窯,其間距離僅十二公裏。三鄉山橫跨邊境,一端位於伊賀的槇山,一端在信樂的笹嶽。伊賀的槇山窯與信樂的神山窯都取用三鄉山的陶土,其中槇山窯距信樂邊界僅百米。後來連純丸柱和純信樂中都混有三鄉山的土,逐漸混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