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器(2 / 3)

從曆史的關係來看,兩者創始的時代相同,而又因為位置相近,受到諸如源平、戰國等曆史變遷的影響也一致。天正年間(1573~1592)織田信雄征伐伊賀時,當地的陶工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信樂。天正十二年(1854)以後筒井定次統治伊賀期間,慶長十三年(1608)藤堂高虎入封伊賀後,都經常發生因伊賀、信樂的邊界不明而導致對陶土產地所有權的糾紛。

信樂燒與伊賀燒的主要區別在於:

(1)伊賀的陶土肌理相對較細,而信樂較粗。

(2)伊賀的陶土中混有的砂石顆粒教大,信樂較小但數量較多(有例外)。

(3)伊賀燒的胎色如紅色櫻花一般的淡紅,而信樂燒的胎色如桃花一般,偏深。

(4)伊賀燒的胎骨較重,信樂燒的較輕。

(5)伊賀燒的灰釉青中透黃呈鮮綠色,而信樂燒的灰釉多偏褐色,顯暗綠色。

●作為茶陶的信樂燒

室町時代以前,信樂主要燒製農具及瓶、壺、摺缽等日用雜器。室町後期茶事興隆,信樂燒瓶壺類的野趣被茶人們看中,從而得以步入茶器行列,信樂燒亦漸漸轉以燒製茶具為主。最初被著名的茶道宗匠武野紹鷗引入茶道的信樂名器有“鬼桶”和“蹲”壺。

※鬼桶(おにおけ,也寫作“緒に桶”)--

形容粗鈍,恰如一個沒有蓋的大口桶。原是農婦放置麻纖維和線軸的用具。後被茶道轉用作水指(茶席上儲放清水的器具)。天文、弘治年間(1532~1557)茶人辻玄哉所持的著名鬼桶水指,當時就價值百貫。以信樂燒的最普遍,少數是伊賀燒槇山窯的產物(圖2)。

※蹲(うずくまる,也寫作“踞”)--

以古信樂、古伊賀所產為代表的一種小壺。形似茶壺而小,底大仿佛人蹲坐之形,故名。有兩種:高約20厘米左右的壺形物本是農家的種壺或儲茶壇;高11、12厘米的形如人坐姿的原為農家的油壺。都是在室町時代以前當地農家作為副業製作的產物,被後世茶人看中其枯寂之“佗”意而轉用做吊掛的花入(茶席上的插花罐)或水指。其共同的特征是二重口,以及肩部留有柵欄狀的修造成形痕跡。被茶人推崇的“蹲”以油壺為多,其中尤以形狀奇特,底部有黑褐色塊,自口沿至肩部有較厚的青黃色釉者為佳,是茶人們不惜重金追求之物(圖3)。

在桃山時代,茶壺在茶具中占據著不亞於茶入(抹茶小罐)、茶碗的地位(參見《中日的“茶壺”》)。以壺類製品為主的信樂燒借此得以迅速提高地位。茶人們或親臨信樂指導,或取信樂之土於京都等處自行燒製。茶人指導下的信樂燒被冠以他們的名字:紹鷗信樂、利休信樂(也叫“宗易信樂”)、宗旦信樂(千利休之孫千宗旦訂製的信樂燒)、遠州信樂、空中信樂、仁清信樂和新兵衛信樂(慶長年間京都茶人有來新兵衛訂製或自製)。不過這些名字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已經含混不清了。元和、寬永年間(1615~1644),信樂還受德川幕府之命燒製一種稱作“信玄壺”的茶壺,用以向皇室、幕府進貢。

※遠州信樂--

小堀遠州訂製的信樂燒。與其他信樂燒顯著不同處在於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輕,非常精巧。其中有類似萩燒與唐津燒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