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文苑探幽(12)(3 / 3)

在情節之內融入某種意象以突出作家的尖端思緒,是當代小說家常用的手法。但是這種手法的大忌是過露和不足。過露則容易流於概念的圖解,不足則令人莫名其妙。

林海音的象征雖然有過露之嫌,但是,尚未造成對藝術形象的含蓄性的損害,其原因在於她的主要焦點並不完全在於象征,而在於那象征的基礎——那就是互相親近的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大,從而造成讀者的情感的多方向的張力。這不但表現在宋媽與英子之間,而且表現在小偷和他所愛的弟弟之間。他越是愛弟弟,他就越是要做小偷,在這樣反向邏輯中存在著藝術的奧秘。

更為精彩的是小偷和英子之間的關係的錯位。英子越是為小偷的為人所吸引,就越是常到草叢中去,期望與他會見;而越是期望與他會見,就越是可能把小偷的秘密暴露給密探。

難能可貴的是當作者寫到由於英子的大意,把一個銅佛隨便給了一個路人,導致了小偷的被捕時,作者的敘述語言仍然那樣平靜,林海音甚至都沒有讓小英子猛然地意識到自己損害了小偷,而神經性地發作起來。這是傳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家常常大顯神通的地方,而受現代主義影響的林海音在這裏卻十分克製,隻寫了一句:“我很想哭”。而且她媽媽這時還在期望小英子將來把這個“壞人”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終於引起了小英子的反抗:“不!”心理距離在故事結束以後還在擴大,這就給人以淋漓盡致之感了。

28.“關公崇拜”探秘

在《三國演義》中,得到最充分讚揚的自然是諸葛亮,他近乎完人,不論在人格上還是智能上,都無與倫比。關公比之諸葛亮,不論從人格上還是智能上都差遠了。

關公的人格價值在於他忠於劉氏正統王朝,但是他並沒做到無條件地、絕對地忠,在劉備敗亡之際,他投降了曹操,隻是在聞得劉備並未身死,他才不顧一切地棄絕曹操的厚待,投奔劉備。這樣的忠,比之《三國演義》有些戰將被俘以後,寧死不屈可是遜色多了。《三國演義》大肆渲染的是他保護劉備妻子,謹守禮節,夜觀《春秋》,其實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特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夏誌清教授早就指出過禁絕性欲是中國古典英雄的共性。不親女色是當時英雄的最起碼的標準,哪怕是到了《水滸傳》時代,一切英雄雖可大吃、大喝、大搶、大殺,但卻不可在女色麵前有絲毫的動搖。武鬆因拒絕潘金蓮的勾引而光彩,而矮腳虎王英見一丈青扈三娘之貌而貪色,出了許多洋相,連其外形體貌都是猥瑣的。

說到智能,關羽一點不像個大將,他雖然勇力過人,在戰術上能出奇製勝,諸如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三國演義》在字麵上誇張地讚揚他“威震華夏”,但是深通戰略的《三國演義》作者,對他是有保留的。最明顯的莫過於關羽在戰略上犯兩次錯誤,都是通過諸葛亮具有遠大戰略眼光的角度來評判他的。第一次,在華容道放走了劉備的死敵曹操。第二次,在諸葛亮看來,他不能擔任關鍵性重任,讓他鎮守荊州(蜀中的門戶),他又不顧大局,侮辱了孫權,破壞和東吳的統一戰線,結果敗走麥城,死於非命不算,而且迫使孫權倒向曹操,共同對付劉備。蜀漢由此走向下坡路,注定敗亡。

嚴格地客觀地分析,關羽既是蜀漢功臣,也是罪人。然而,奇怪的是在中國民間有那麼普及的關公崇拜,關帝廟遍及內地市縣,而諸葛武侯廟除了在蜀中以外幾乎不見蹤影。

中國人崇拜關羽的什麼呢?崇拜他的忠於漢王朝的正統觀念嗎?他的正統觀念是打了折扣的,不純的,他放走曹操,說明他並不是把忠於漢王朝放在第一位的。他放在第一位的是“義”,他欠下了曹操的一份人情,為了這份人情,他就顧不得劉備的事業了,張遼說他“義重如山”,恰恰是不正統的。

可為什麼曆代的統治者那麼自上而下地推動對他的神化和盲目崇拜,一直把他加封到“蓋天古佛”呢?

也許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是一個空洞的“忠”的偶像,而老百姓所崇拜的是另外一個關公。這個關公恰恰是不完全遵循“忠”為至高無上的原則,而是把“義”作為超越一切的準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