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文苑探幽(10)(3 / 3)

這種讀書的方法雖然很好,但還不是最好。因為坐著鑽研,全盤吸收,就意味著你承認所讀的書本是絕對正確的,不包括任何錯誤的。但是這樣囊括絕對真理的書是絕無僅有的。一般地說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種曆史和個人的局限。毛澤東說過,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不再犯錯誤,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一種是還沒有生出來的人。對於書,也可以這樣說。坐著鑽研的時候,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動的。讀書是為了認識世界和人生,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書本隻是一種向導和坐標。因而你要主動地用你自己的體驗和智慧去檢驗它,或者用馬克思的術語說,“批判”它。這時候,你就用不著虛懷若穀了,你也不用把書上的每一句話都當作天條,在追求真理的時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餘的。

這時,你得改變一下讀書的姿態,當然絕對不能躺著讀,也不能滿足於坐著讀,你得站起來,把書上的東西用實際情況去檢驗,去分析,用你自己的頭腦去批判。當你發現書中所說哪怕是有一點與實際不符時,你就要揪住不放,因為這就意味著你的認識有了提高,你已經發現了問題,而發現問題往往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就是說在這一點上,你已經比書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點。這時你當然還要反複思考,但是千萬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有任何的謙虛,這時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話,叫做當仁不讓。這是一個機遇,你和權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麵前站起來了。也許你當時還意識不到,但是當你日後回想起來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臉上會出現無聲的微笑。

以讀《荷塘月色》為例。粗粗地讀,可以躺著,覺得朱自清的語言極美。有些人會喜歡他那一連串的排比句,留下了好印象。如果進一步鑽研,就不能躺著,得坐起來,仔細玩味全文。反複讀幾遍,你就會覺得並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樣的好,而是有些段較好,有些段就不那麼好。如文章快結束時,有沒有必要引用梁元帝《采蓮賦》;中那麼長一段質量並不見佳的賦體駢文呢?當然最好的是那把荷葉和荷花的香氣用聲音來形容的句子了,淡淡的香味像遠處高樓上飄渺的歌聲似的。還有在月光下,將光和影的效果用小提琴的名曲來形容的句子。懂得一點文藝理論的人會想起錢鍾書先生所闡釋的“通感”。至於一個人在月光下,享受那“獨處的妙處”,是不是也同樣的好呢?這時光是坐著,就不夠了。你得站起來。餘光中說這一段把話說得這麼白,是敗筆,中學的水平!你同意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覺得整篇文章就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當時的散文中還沒有一個作家把孤獨寫成是一種自由,一種白天裏群居時不可能有的自由。經過仔細的思考以後,你堅定地相信餘光中不一定對,而比起那一段引文來說這一段獨創性要強得多了。

這時,你就站起來了。

23.夏誌清的《中國古典小說導論》

(一)

夏誌清教授研究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著作,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友人從香港為我購得一本台灣的中譯本,當時隻讀了幾頁,深感自己與書中許多價值觀念之歧異。夏教授遠在美國,政治、宗教、文化背景與我國相去甚遠,因而其中諸多論述,讀來甚多隔膜。別的不說,光他在書中給張愛玲的篇幅等於乃至超過魯迅,就使我大惑不解,以致在當時覺得夏先生雖然是華人,似乎對中國的國情乃至中國文壇的實際情況所知並不真切,其中也許有某種政治、哲學、宗教上的偏見。雖然如此,夏教授的學問仍然使我驚歎。幾次想繼續讀完那本皇皇巨著,都因沒有充分的連續性的時間而未果。後來夏先生的那部《中國現代小說史》為一位愛好夏先生文章的青年學者借去,而且由於愛之過甚竟然聲明不再還我了。我也因無望於集中時間閱讀,便含糊地一笑,就算是默許。事隔七八年,突然在書店看到夏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已由安徽文藝出版社約人翻譯出版了,喜不自勝。買了一本歸來集中精力細讀一遍,這次的印象與上次竟大不相同。

也許在古典文學領域中,夏先生的論述和我們的心理準備狀態,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因而即使有不同的哲學文化背景,仍然不難找到共同的思路。限於本文的篇幅,我這裏隻以夏先生在分析《三國演義》時所舉關公一例來說明我的心靈所受到的啟發和享受到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