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青年學生抵製信息幹擾的能力較弱

網絡信息用真實與虛假混雜,健康與汙穢並存,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等來形容絕不是聳人聽聞。隻要你打開網絡,各種低級趣味的“有害”“有毒”信息就會撲麵而來,網絡遊戲也常常讓人尤其是年輕人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網絡帶來的負麵影響無所不在。在這樣的環境中,文化知識的傳播極易受到信息垃圾的汙染。正常的學習行為也會受到意外的幹擾。如果缺乏足夠的判別能力和自製能力,學習者的心理和思想受到傷害也是不容置疑的。“現代傳媒帶給受眾的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地裹挾著暴力等不良信息。能否在信息接收與處理中盡量剔除這類信息,減少甚至消除這類信息對受眾的負麵影響,成為衡量受眾媒介素養的標尺之一。”在調查上網學習時是否受到廣告、遊戲、娛樂、聊天等網絡信息幹擾時,144人認為受到了幹擾,所占比例高達92%。其中,57%的學生認為偶爾受到幹擾,35%的學生認為經常受到幹擾。信息汙染和網絡幹擾大量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媒介環境的淨化也有待時日。關鍵是能夠有效抵製幹擾,潛心學習。但是調查結果卻不容樂觀。在被問到能否自覺抵製這些幹擾時,52%的學生選擇了“能”,49%的學生認為“偶爾能”。網絡使學生從傳統教育的被動者轉變成現代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自覺意識和自律心理,沒有足夠的自控和自製能力,如何應對這些文化垃圾的誘惑和腐蝕?因此,有必要增強學生自覺抵製網絡有害信息的能力和決心。五、青年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尚待加強當前,“從大眾傳媒的角度看,已形成黨報、都市報、專業報的辦報格局,廣播電視形成中央、省、地、縣‘四級建製、混合覆蓋’的傳播網絡”,加上遍布各地難以計數的網站,構成了立體的傳播網絡,“這種多層次、多規格、高密度、共時空的傳播體係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但是麵對浩如煙海的知識信息,是否具有較好的信息處理能力就成為利用網絡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為有效處理信息是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知識的關鍵途徑。

信息處理能力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信息搜索能力;二是信息分析能力;三是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搜索就是運用各種網絡工具尋找相關信息;信息分析是一個辨別真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信息分析主要是對信息的真假性、有用性進行甄別、篩選。信息加工就是對經過篩選的信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消化、吸收,為我所用。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我們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能否熟練地使用電腦完成遠程學習任務”。有102人認為“能”,占65%,35%的學生認為“不完全能”。當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有149人選擇上網搜索答案,比例高達95%,可以肯定,學生信息搜尋的能力和意識還是比較強的。第二個問題是“在查找資料過程中,您對自己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的判斷”。有54%的學生選擇“較好”,27%的學生選擇了“一般”,選擇“精通”比較少,隻有14%。可見,在信息分析和深加工階段,學生的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提高青年學生的媒介運用能力刻不容緩。六、青年學生有較強的媒介使用意識媒介使用意識是使用媒介的自覺性。即在需要獲取知識或是解決疑難問題時能否自覺地選擇媒介。媒介使用意識是學生利用媒介獲取知識、發展個人能力的前提條件,也是媒介素要的基本構成內容。在調查“日常學習中遇到問題主要通過什麼途徑解決”時,有95%的學生選擇上網搜索答案,68%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網絡請教同學,57%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網絡請教老師,49%的學生選擇了通過查閱教材及輔導材料。

這表明學生有較強的媒介使用意識和網絡操作能力。雖然網絡已成為主要的學習手段,但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帶有很強的“應試”色彩。在日常的自學階段,並沒有形成網絡學習的日常化,而是隻在期末考試需要複習資料,完成作業,或者寫作畢業論文時才會主動求助網絡。一些學生也明確表示他們隻在期末複習階段上網尋找複習資料。為了進一步檢驗學生利用網絡的學習狀況,我們對學生登錄浙江在線學習平台和中央電大在線學習平台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經常登錄的隻占27%,偶爾登錄的學生比例為62%。另有18%的學生從未登錄過在線學習平台。因此說,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實際上還處於被動的狀態,積極性並不高。在調查學生對自己的上網主動性進行評價時,似乎也印證了這個結論。“在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一個主動參與者”的調查中,有51%的學生認為比較主動,22%的學生選擇了“說不清”,16%的學生認為自己在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學習過程中比較被動,隻有11%的學生認為自己是非常的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利用媒介是現代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學生利用一些媒體工具及時向教師反映、彙報情況,教師就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既能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又能及時調整教學過程,為全體學生改進教學。”

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互動,“相互間就能有效地進行交流、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因此,有必要提高學生使用媒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七、本、專科學生在媒介使用方麵存在差異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個體性差異,這種差異在媒介素養方麵也有很多表現。其一,在媒介接觸方麵。專科學生除了鍾情於網絡之外,對電視媒介也表現出了異常的熱情。在被調查的專科學生中,對於“接觸最多的媒體”,75%的學生選擇了電視。而在被調查的本科學生中隻有29%的學生選擇電視。這體現出受眾對媒介的選擇與受教育程度關係密切。電視的主要表現手段是畫麵、色彩、音響,對受教育程度要求不高,受到普遍的歡迎。其二,在上網目的方麵。對於上網目的調查顯示,專科學生有75%選擇娛樂,而本科生中選擇娛樂的比例為58%,明顯低於專科學生。這從另外一個調查可以得到印證。在“上網最經常做的事”的選擇上,專科生中有90%選擇聊天,而本科生中選擇聊天的比例為64%,也明顯低於專科學生。就參加業餘學習的學生群體來看,相對於專科生來說,本科學生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因為學習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娛樂消遣。其三,在信息處理方麵的差異似乎更大一些。“能否抵製信息幹擾”的問題選項中,本科生有65%的人選擇“能”,專科生隻有40%的人選擇“能”。在調查“能否利用網絡完成自主學習”時,本科生中有88%的人選擇“能”,專科生中選擇“能”的人隻占45%,明顯偏低;在“對運用網絡的主動性方麵進行自我評價”時,選擇比較主動的本科生有93人,占本科調查人數的59%,選擇比較主動的專科生有71人,占專科調查人數的45%,也低於本科生。總體情況來看,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以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為主的新型媒介是青年學生使用最多的兩大媒體。大眾媒介已經成為青年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有著較強的媒介使用意識,在日常的學習和娛樂過程中都能夠自覺地運用媒介。但在媒介使用能力和方法上還存在較大差別。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節媒介文化與青年學生的社會意識大眾傳播媒介之所以對青年學生來講影響比較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媒介是他們社會化的主要路徑之一。青年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特別是社會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依靠大眾傳播媒介。在校園裏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沒有更多的機會、時間接觸社會,媒介自然也就成為他們認識、了解現實世界的最為重要的窗口之一。

一、 青年學生的社會化與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及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的存在離不開人和人的活動。……一般而言,人的活動主要是由兩種活動構成的。首先,是人為了獲得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將自然界作為對象的活動;其次,是為了獲得這種物質生活資料而將自己以外的他人作為客體而進行的活動,……後者則是主體(人)之間進行的交往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主體之間實現著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覺,在主體之間形成了一種現實的社會關係即交往形式。”社會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對人及人的社會活動的認識過程,外在地表現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社會交往關係。因此,人是在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對社會存在的認識的。那麼,社會意識與社會化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什麼是社會化?簡單地說是指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複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的人需要學習基本的社會生活經驗,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形成健康的社會心理,完善的人格個性,接受普遍的社會規範、價值理念等,通過不斷的學習,最終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所以社會化也完全可以看做是社會意識形成的一個過程。對社會化過程進行進一步分析或許能看得更清楚。推動自然人完成社會化進程的有兩種力量,一個外在的環境,一個是內在的動力。“這種社會化過程是在兩種機製的共同作用之下達成的:一種是社會教化,另一種是個體內化。社會教化的機構主要有:家庭、夥伴群體、學校、就業場所、社會文化、大眾傳媒、社區。個體內化的過程有:認知、接受、服從、內化。”社會教化實際上所指的就是在與家庭、學校、媒介、社區等構建的外部環境不斷交往中形成對社會、家庭、工作的認識,並通過“內化”而形成社會意識。此外,還包括學會各種社會生存技巧,提升社會生存能力。社會化是青少年走向社會的必然階段,也是社會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年關於社會的認識是在不斷修正、不斷調整過程中逐步完善的,所以,社會意識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在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重複中獲得關於社會存在的科學認識。對於青年學生來說,接觸外部世界的機會比較少,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認識在很多時候還需要依賴大眾傳播媒介。這種依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將大眾傳播媒介作為認識社會的中介;二是網絡世界本身也是人們社會活動的一個空間。因此,媒介對青年社會意識形成的影響不言而喻。其主要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分析。

(一) 媒介環境拓展了青年學生的社會交往空間

媒介文化參與主體的平等性以及對權威性的挑戰為思想解放和個性張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基於此,現如今的青年學生將獲得更為廣闊的個性發展空間。社會意識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青年學生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在傳統的社會化過程中,青年交往和互動的對象主要是學校、家庭、教師、家長等,青年在與他們互動過程中獲取關於社會、家庭、職業、文化等各方麵的認識,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和思想價值體係,獲得進入社會所必需的知識儲備和社會認識。然而,青年學生關於現實的認識更多依靠的是家長教師的言傳身教,來自家長、教師的間接經驗。如果不能置身其中,親自體驗社會活動,隻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相關認知未免顯得有些單薄。在學校,我國教育製度崇尚的依然是應試教育,致使青年關於如何麵對生活,麵對困難,如何處理問題,如何擺脫困境等知之甚少,因此,傳統的教化模式在引導青年社會化方麵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很明顯,這種教育方式的時空特性限製了青年接受知識的廣泛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和‘遲滯性’特征。在有限的資源裏還存在著很多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過時的無用知識。”

因為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落後而導致青年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麵扭曲的例子比比皆是。信息時代的到來讓社會變革和全球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傳統教育培養模式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現代媒介的飛速發展彌補了傳統社會化模式的不足。媒介構建的虛擬世界為青年一代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社會交往空間。在這個媒介化社會環境中他們思考著人生和現實。理論上,通過現代媒介構建的媒介世界,青年學生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進行對話,掌握更多的有關現實世界的信息。豐富的知識信息、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為青年學生的社會化提供了新的模式,當然也為青年學生社會意識的形成提供全新的認知模式。在媒介世界不僅有豐富的信息,而且還帶來了社會交往方式的變化。傳統的社會化環境中接觸到的人和物都是實實在在的可見可觸的有形之物,其交往的社會對象基本上是家長、老師、同學等,其獲得的社會經驗也畢竟有限。而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將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信息化的“地球村”。

青年學生的社會交往對象擴展至世界各地,交往對象的身份可以是任何一個人。而且“由於網絡的虛擬性,青年們的網上交往無須考慮自己或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宗教信仰等社會現實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因素,不必顧慮世俗間的偏見和利益衝突,避免了現實世界的危機和壓力,緩解了各種矛盾引發的麵對麵的衝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拓展青年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並且讓社會化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這樣的社會化才能避免與社會的脫節,讓青年學生真正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認識社會。這樣的媒介文化環境才有助於青年形成開放的、現代的社會意識,比如,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目光高遠、胸懷寬廣等。

(二) 媒介文化對青年學生的理性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理性是形成社會意識的前提條件。對於社會存在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是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因此,理性的培養對於社會意識的形成很重要。但是我們知道:“媒介的技術特性決定了人類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決定了信息的形態、信息的性質。”也就是說,不同媒介其特質和作用是不同的。報紙、書刊便於保存、攜帶、反複閱讀、記憶和思考,適合傳播深度信息。對於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至關重要。根植於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有著豐富的視聽化表現形式,而且視聽化正在成為網絡文化主要的傳播方式。打開網絡,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大量色彩斑斕的廣告,應接不暇的流行時尚,眼花繚亂的圖像畫冊,無所不有的視頻廣播,悅耳動聽的美妙音樂等,所有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人們的視聽神經。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網絡學習資源的製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為方便學生自學,教育機構往往會製作大量的視聽化網絡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在拍攝製作這些學習資源過程中,為了適應當前的文化環境,提高視聽效果,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圖片、音響、動畫等內容,這固然可以增加生動性和視覺衝擊力,但是視聽文化卻很容易對人的理性思維造成傷害。“在文字引導時期,國人的社會性格是內向的、素樸的、嚴肅的、理性的、善於思考的,其價值觀念可概括為務虛不務實……而在圖像引導時期,國人的社會性格卻開始變得外向、奢華、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娛樂講究玩的就是心跳,其價值觀念可概括為務實不務虛。”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理性的釋義共有兩條:屬性詞,指屬於判斷、推理等活動的(跟“感性”相對);從理智上控製行為的能力。第一個釋義將理性和思維連接在一起,通過判斷和推理等活動認識事物,在此基礎上就有了理性認識。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解釋,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蕪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係。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顯然理性思維更重要。人需要理性,但是理性又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習得的,是在社會文化活動中逐漸形成的。理性對人的生存發展而言意義非凡。“首先在於其‘工具價值’,即理性可以使我們有效地選擇達成目標的工具。其次,理性具有‘目的價值’,即為我們設定合理的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目標,並幫助我們協調兩者之間的衝突,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再次,理性具有‘認識論價值’,即理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從而促進知識創新。”

青年學生正處於社會化階段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的是知識的豐富,人格的完善,適應社會能力的提升,總之,他們需要能力、知識、個性、思維等全麵而健康的發展,任何方式的偏廢都可能導致性格和智能的不健全。處於身心成長階段的青年學生如果長期受視聽文化的熏陶,其理性思維可能受到傷害而感性思維會不斷擴展。青年學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理性思維訓練而在社會化過程中缺乏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懷。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報刊、廣播、電視、網絡這四大媒介以不同的傳播方式滿足受眾的需求,以各自獨有的傳播特點向人們展示其生存空間。在這樣的時代,一個成熟的受眾‘必然會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做出各自的媒介組合,組成特定的媒介搭配優勢’。”

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優勢,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獲得個人社會心理的全麵協調發展。

(三) 媒介文化有礙於青年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當被問到“上網經常做的事情”時,有122人選擇了聊天,占78%;有115人選擇了使用搜索引擎搜集資料,占73%,玩遊戲的人也比較多,占46%。網絡作為一種工具為人們提供娛樂,消解困乏的精神情緒本來無可厚非,但我們應當看到,網絡往往采用誇張、煽情的手段營造出虛假的情感世界,把人們淹沒在感官享樂之中,使他們處於虛幻的滿足狀態,而這可能導致受眾行動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熱情的降低。網絡傳播的是一種快餐式的文化,有撫慰心靈的作用,使人們暫時忘記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壓力。但是沉溺於娛樂卻容易使人安於現狀,忘記現實環境的種種困難,忘記自己不太完美的生存狀態。年輕人固有的銳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也會被娛樂文化慢慢衝淡。“享樂主義漸成一種文化意識形態,青年很難沉浸到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中,缺少信念,缺少操守,缺少堅持,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另外,對於娛樂的沉溺還會擠占學生關注和閱讀高雅文化的時間。高雅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的價值在於為人類社會增加文化積澱,提供精神導向,這才是真正有營養價值的文化。青年學生真正需要的也應該是這樣的文化大餐。但是過多的娛樂行為容易導致青年學生錯過與主流價值、經典文化的接觸時間和可能,從而失去了部分提升精神品質的機會。“青年在追逐時尚的狂熱中失去對現實進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順從和接受現實成為青年的內在向度,對於理想、價值、超越、永恒等的追求都如肥皂泡破裂,成為具有標準化性格的單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