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生因為學曆文憑和經驗閱曆等方麵的欠缺正處在人生奮鬥的最重要的基礎階段,知識改變命運是他們當下的人生追求和學習目的。他們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需要麵對複雜的社會競爭環境。對於即將踏上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說,最緊迫的是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去,認真體驗和親身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實的社會活動方式,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在與社會的互動中才能反觀自己在社會活動認知、思想價值觀方麵的欠缺,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在社會思想認識方麵的不足。缺乏深層含義的娛樂文化披著華美的外衣,以瞬間的簡單體驗取代了理性的回味和深度的思考,會在一定程度上腐蝕人的主體意識和行動意識,降低他們的行動能力和行動熱情。

(四) 沉溺於網絡不利於社會意識的形成

媒介文化在現代科技和商業利潤的共同導演下,延伸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角落。咫尺天涯,無論身在何處,媒介文化總是唾手可得。然而媒介文化並不是免費的晚餐,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等物質和精神作為交換成本。對學生來講,一方麵要承受來自社會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麵要承受來自學校的學習壓力。妥善處理各種複雜的矛盾一直都是他們完成學業的根本保障。然而媒介文化卻無處不在,時時誘惑著他們。於是時間和金錢就在淺薄搞笑、輕歌曼舞、閑情野趣的簡單閱讀和五彩繽紛的視覺刺激中悄然而去。“部分人對政治理想、社會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難以認同,而對世俗化的低層次文化與個人私利則表現出過分的熱衷,以自我為中心,在時尚的迷惘中失去前進的方向,消極頹廢,沉溺於撲克、麻將、錄像、卡拉OK、電子遊戲、上網聊天等等。”既不需要智力因素的參與也沒有探討人生理性等沉重的話題和深層的思考,輕鬆而舒適的心靈雞湯讓青年學生無限向往和沉醉。但是既沒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也沒有人生啟迪意義的精神快餐卻使處在人生重要階段的學生於無形之中喪失人生機遇和寶貴的青春歲月。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過度的娛樂化對於人的心理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平庸化的東西被奉為新潮而流為時尚,深刻而且崇高的東西被視為落伍,文化生產與消費中所出現的媚俗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化消費過分追求趣味的通俗,從而滋生出人的浮淺俗氣的娛樂需要,這有悖於人性的自覺提升。”媒介文化對青年學生審美意識的影響

(五) 審美意識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生的審美追求與其個性密切相關。“青年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高峰階段,機體內充滿著無限的活力,又沒有過多的閱曆和審美經驗的束縛,再加上精力旺盛,他們不僅需要以自由、廣泛的追求來發散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而且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的追求來充實頭腦,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豐富生活,從而表現出審美追求的多樣性。”媒介文化表現出來的鮮明特點完全契合了青年朋友的審美需要。長期的媒介文化的審美熏陶對青年學生的審美意識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1.審美的個性化媒介文化崇尚的是自由、個性。這與青年學生的性格特點不謀而合。現在的青年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有著非常強的獨立意識,在他們的價值理念中,張揚的個性、非凡的自我是至關重要的。媒介化社會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在這裏,每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展示自我。這為青年學生提供了發展自我的良好選擇,也極大地誘惑了他們個性化的生活追求和審美趣味。他們在服裝、語言、發型、愛好等方麵都極具個性化特征。他們相信自己,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他們不循規蹈矩,追求自由。青年學生對自我發展的追尋,對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都充滿了開放自由的成分。媒介文化世界為他們展現了廣闊的生活空間,不僅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生活圖景,而且為他們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情趣提供了便利。

2.審美的感性化媒介視聽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是畫麵、聲音、文字、色彩,它們有著豐富的視聽化表現形式。放眼媒介世界,美輪美奐的人物畫像、色彩斑斕的廣告、應接不暇的流行時尚、眼花繚亂的圖像畫冊、無所不有的視頻廣播、美妙動聽的音樂等外在因素,所有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人們的視聽器官。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媒介文化因為其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通俗易懂的敘述語言、輕鬆愉快的話題選擇、平等親切的情感交流等,將人們從繁重的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也讓許多平民大眾享受到了文化的盛宴,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媒介文化在美學意義上追求的是形而下的視覺刺激效果。強調的是短暫的快感和愉悅,感性化色彩濃厚。在這樣審美情趣的引導下,青年學生也表現出了與之相一致的審美愛好,熱衷於色彩絢麗的服飾,喜歡時代感強烈的流行音樂,酷愛影視及動漫等。3.審美的世俗化媒介文化總是尋找適合大眾消費需求的內容,然後再按照適合大眾消費需求的形式加以包裝、製作。所以“大眾文化一般不以理性的、情感的、審美的條件要求其受眾,而是以普適的、自娛自樂、消遣性的感官刺激來投合大眾的口味。滯留於人的感性、生理層麵的需要……”,而不再思考生存的價值與意義。目前許多媒介文化的形象包裝和存在形式非常考究,最大限度地突出視覺刺激性。形象化是媒介文化最突出的時代特征。於是,我們看到在光怪陸離、眼花繚亂的外衣下,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曆史積累失去了它的曆史厚重感和永恒性。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和理性追求失去了它的內在價值和意義,而普遍地以單薄的、膚淺的、世俗化的平麵性呈現在人們的麵前。世俗化有其消極的一麵也有其積極的一麵。“世俗化促進了社會價值觀對於現世生活層麵的關懷,喚起了不同社會群體對於自身物質利益的追求,激發了社會成員實現自我潛能與價值的動機。這一切在具體化為社會行動的過程中都將成為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世俗化雖然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很容易滑向低俗,這是我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六) 媒介環境容易誘發青年學生的獨立意識

獨立性即是人格個性的獨立也是生存能力的獨立。從小到大,社會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他們幾乎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體會不到社會競爭的壓力和殘酷,體會不到社會的冷暖與淡漠。然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風風雨雨、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可能還會跌得鼻青臉腫。這個時候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意誌品質和獨立麵對挫折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現代社會是個充滿商業氣息的社會,社會競爭激烈、現代社會又是一個講究法製的社會。青年學生必須對社會的複雜性和曲折性有深刻的認識。所謂適者生存,現代的青年學生多數都屬於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居多,在成長過程中一切都由家長安排,較少遇到挫折和困境,即將走向社會的他們非常需要獨立意識的培養。青年的獨立意識可以分為兩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心理,另一個就是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在傳統的社會化模式中青年學生的獨立性有被壓製的可能。“傳統社會青年社會化始終在‘受動’狀態下進行的,主體的選擇性極其微弱。家庭、學校、社會都是極具權威性的施教者,青年是‘中彈即倒的靶子’。”在傳統的教化過程中,關於學什麼、怎麼學,青年學生沒有選擇的機會,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被迫這樣看,那樣看,傳統的桎梏讓他們裹足不前。然而青年一代天生就具有反叛的心理,他們追求新奇,熱愛時尚,渴望獨立,不循規蹈矩,質疑權威等。“從文化的角度看,青年在社會化過程的反權威傾向是青年文化反叛性的一個表現。沒有對成人權威的反叛就沒有青年對世界和人生獨立的思考,也就沒有對傳統的突破和創新。”媒介環境中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理念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在網絡世界中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媒介文化的視覺性、平麵性和商業化雖然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但是媒介文化“另一方麵培養了青年民主、平等的思想;同時,青年在社會化中不再隻扮演受化者角色,他們也被賦予了信息接受者、消費者、發布者、傳播者等多重社會角色……”。這將對青年學生的獨立意識塑造產生非常積極的意義。

(七) 媒介文化有助於豐富青年學生的社會角色意識

社會角色是社會關係的具體化表現。在社會舞台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都需要承擔與這個身份地位相一致的權利與義務。因為穿梭於不同社會關係領域,每個人都需要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比如在單位是員工、部門領導,在家又變成兒子、父親、丈夫,在學校是老師、學生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又需要承擔不同的社會權利、義務。比如作為兒子需要孝敬父母,作為老師需要教書育人,作為員工需要努力工作等。成功地扮演每一種角色都需要角色扮演者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適應,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在深入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對自我的特征、能量、目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不斷形成自我意識和觀念、更新以自我為主體的意識,當個體和社會發生矛盾時,又能主動控製自我主體需求。”但現實生活環境中這樣的角色扮演是不可能預演的,也就是說現實環境對青年如何扮演多重社會角色的培養隻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無法讓他們親身體驗。不過媒介環境卻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網絡世界他們可以成為不同的社會角色,體驗認知不同社會角色應當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情感體驗等。“在網絡上,青年人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充當多重社會角色,體驗不同角色地位的需求和情感,並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角色規範進行角色實踐,通過‘網絡環境’營造出的社會虛擬現實反饋驗證自己的角色行為,為自己在社會上角色的扮演提供一條具體的尺度和準繩,為人們緩解角色衝突、理解角色規範提供一個緩衝區間和機會。當青年處於現實環境中時,就更可以以社會性的角色,符合社會標準,參與社會活動。”總之,現代媒介特別是網絡是青年學生社會化及社會意識形成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媒介接觸方麵,青年學生對媒介,特別是對新興媒介如手機媒體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但是在接觸動機方麵,卻把娛樂當成主要目的,在信息處理方麵普遍處於初級使用階段,青年學生普遍地對信息搜索比較熟悉,但在信息的處理與加工等深度使用方麵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他們有著較強的媒介使用意識,但主動性缺乏。所有這些都暴露出青年學生在駕馭媒介方麵還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思想準備。

二、 引導青年學生正確麵對媒介文化

(一) 對媒介文化的雙重性要有深刻的認識

媒介文化的勃興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關注。對媒介文化的認識,我們覺得應該從實際出發,辯證地分析。我們應該看到,媒介文化的出現“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與共享化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與文化產業的形成,擴大了文化的受眾群落與傳播空間,增強了文化對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歸依與追索,密切了文化與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以及文化對普通人的心理與情感的切近和介入”,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媒介文化因為追求商業利益而表現出的迎合大眾,誘惑大眾,從而導致庸俗化和嚴重的娛樂化傾向。在這個過程中,深刻而崇高的內容被拋棄,文化生產和消費中對淺薄和低級趣味的追逐滋生出大量的文化垃圾,汙染文化環境。認清了媒介文化的兩麵性,作為教育者就要堅守精英文化陣地,同時采取兼容並蓄的策略,積極應對媒介文化的衝擊。一方麵對媒介文化不排斥,不盲從,既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麵,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麵。另一方麵走進媒介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引導青年學生認清媒介文化的多重屬性。

(二) 了解青年人的心理及性格特點,因勢利導

媒介文化能夠得到青年人的青睞,除了包裝形式比較符合他們的審美需求之外,內容上也無疑比較切合青少年的興趣需要。比如,開放而自由的文化空間為青少年提供了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超越時空限製的文化共享能夠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另外,當前的青少年自我意識突出,追求個性的獨立。“他們不崇拜權威,不一味順從長輩,不循規蹈矩,他們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選擇”。我們一方麵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變堵為疏,利用網絡為青少年構建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資源,建設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積極的生活。另一方麵對於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突破傳統教材的限製,根據學科特點將媒介文化中相關的知識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中去。增加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豐富性,滿足青年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 淨化媒介環境,增強媒介文化的社會責任意識

當前大眾媒介環境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媒介環境經過多年的治理已經初步擺脫了建立初期的無序狀態,但遠遠不夠,特別是網絡及手機媒體出現之後更是增加了治理的難度。然而,網絡對人及社會的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於網絡的治理也必須加強。至於治理的方法,從宏觀上來看,

一是法製建設。一方麵應該針對不同媒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麵深化實施依法治理媒介,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這方麵目前是比較欠缺的,亟待解決。

二是推動媒介的行業自律。媒體從業人員則應當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根據青年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更多地提供反映高雅旨趣和主流價值觀的文化,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文化追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奉為人生和職業追求;重視媒體固有的社會責任、主體功能、品位格調等,為青年人的順利成長創造良好的媒介文化環境。

三是加強社會監督。這主要是“借助政府、行業和受眾的力量加強對媒介環境的社會監督”。

作為政府,它對大眾媒介環境的監管責無旁貸,應當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對不規範的行為加強監管、給予限製,防止有害信息的隨意刊播與發布。作為普通的媒介文化接受者應該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肩負起文化監督的使命。

(四)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建設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從控製論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和範圍內形成文化控製。它能夠通過潛在的藝術、道德、輿論、教育等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意誌、行為、動機,從而成為一種無形的控製手段,對學生形成一種約束力。不過真正想將校園文化打造成青年學生喜愛並樂意參與卻不容易,並不是開展幾個講座,舉辦幾次活動那麼簡單。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是個文化係統,應該包括製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三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目前看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不少弊端,有人歸結為四個方麵:“一是缺乏精神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中的準確定位;二是缺乏對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人文精神培育;三是缺乏對生態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四是缺乏對不良社會思潮的‘抵抗力’。”其中,特別是高校管理者及教師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影響最為嚴重,因為這直接導致了“學校管理製度缺乏人文關懷,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學術腐敗,教師中浮躁、功利和投機心理與投機行為蔓延道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淡化,這一切給大學生的教育和成才造成了極大的負麵影響。”無疑,教師是連接學生的最直接的教育主體。在校園,教師一般可以通過情感聯絡、理想培育、專業引導、樹立權威等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成長教化。所有這一切的實現是建立在教師良好社會形象基礎之上的,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文化建設。此外,校園文化建設麵臨著網絡文化無限擴散的極大挑戰。不必諱言,網絡文化的多元化、視覺化以及互動式參與非常符合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對於他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網路文化的沉溺會帶來各種不良後果。學校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該為社會培養心智健全的有用之人。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當發揮大學的優勢,注重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熏陶,消解網絡文化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境界和內在修為。強調的是修身養性和大愛無私。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為公”等。不過在傳播形式上則可以借用大眾傳播媒介加以革新,製作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表達方式。此外,校園文化活動也是青年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形式。各種文體活動和學術交流既能鍛煉學生的心智又能開拓他們的眼界。

(五)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學生應對媒介的能力

媒介素養“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其內容“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並不是要抵製大眾媒介,而是培養學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大眾媒介為自己服務。網絡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點,隻有全麵了解這些特點才能夠認清其優缺點。目前來看,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現狀不容樂觀。青年學生自身的批判能力和主體意識淡薄,對大眾媒介的功能與作用認識不足,存在片麵性和表層性;對媒介的使用也存在著一定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因此,對於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