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媒介文化環境的虛擬性與複雜性

媒介文化環境之所以會對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產生多種重要影響,關鍵在於媒介文化環境自身的複雜性和虛擬性。

一、 媒介文化環境的虛擬性

我們知道,媒介文化環境和現實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所謂媒介文化環境,簡單地說就是媒介營造的一種社會文化情境,這個由媒介建構的文化環境與現實社會環境或多或少總有一定差別。雖然說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報道什麼及如何報道都是經過新聞人或新聞機構精心選擇和組織的。經由媒介呈現的事實,也就是新聞背後都滲透著媒介組織的立場和觀點。因此,媒介呈現建構的文化環境與現實存在不能完全畫上等號。舉個簡單的例子。西方媒介關於中國的報道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直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代表西方利益集團的媒介不去關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他們總是選擇那些中國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以及部分因為各種原因依然貧窮落後的地方四處宣揚。他們關於中國社會的新聞報道呈現給西方讀者的不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中國,而是貧窮、落後、愚昧的中國。但是許多西方人來到中國之後突然發覺現實中的中國並不像西方媒介宣揚的那樣。再比如,關於中國軍事發展的報道也很能說明問題。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為止才擁有一艘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和訓練的航空母艦,然而西方媒介卻把“世界威脅論”的帽子扣在了中國人頭上,大肆宣揚,混淆視聽。可是事實是什麼呢?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也是數量最多的航母艦隊,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都是巨大的威脅。然而西方媒介卻視而不見。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是公認的世界命題。“不同社會中的人們對特殊事實(新聞事實)、有意義的事實、有價值的事實等等的解釋並不完全相同。新聞一旦具體化(新聞總是以具體化的方式存在的)、特殊化,就成了中國新聞、美國新聞、法國新聞、印度新聞……新聞就成為各種地方化(地域化、地區化等)的新聞,成為各個具體媒體的新聞,所有這些以不同方式存在的、表現的新聞,首先關心的是新聞傳播者及其背後的主體眼中的新聞,關心的是他們自己想看到、想聽到、想讀到的新聞。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方式建構著獨特的屬於自己的新聞符號世界。”楊保軍:《論新聞的社會建構》,《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因此,新聞與現實存在之間是有距離的,或者說新聞是否真的能客觀公正地反映現實是值得研究、深思,甚至質疑的。關於新聞與現實存在之間的關係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體係是反映論和建構論。反映論的理論核心是媒介內容是否確切地反映了社會存在。新聞是事實的報道,沿著這個邏輯推理自然不難得出新聞應當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結論。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新聞傳播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傳播過程,新聞信息要經過新聞人的采集,編輯的把關,領導的終審。“新聞傳播者並不是絕對的、獨立的主體,而是一定曆史意誌、社會意誌的體現者、實現者。”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個人生活經驗、國家意識、各方利益訴求、媒體職業素養,國家法律、新聞製度、新聞道德等都會在不同環節、不同程度地對新聞傳播施加影響,讓新聞報道最大限度地表達傳播者、傳播組織的立場,宣揚他們的聲音。有學者就指出:“說到底,一定社會總是按照自己認為合理的新聞觀念、新聞方式、新聞語言建構新聞圖景的。”所以,建構論者認為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表達是一種能動的參與式的反映。此時來看,新聞與現實世界應該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媒介對現實的反映並不是像鏡子一樣完整地再現社會現實,媒介呈現給受眾的是通過解釋和選擇的現實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媒介構建的社會環境是一個“仿真”的媒介環境,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世界。“大眾媒介把不可觸、不可見、不可思議的實性世界投射給人們,為人們提供一個可知可感並且仿佛也能親身經驗的虛性世界,即那個間接的、人為的、虛化的媒介環境。”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媒介建構的社會圖景實際上是帶有虛化色彩的現實,是一種虛擬的社會文化環境。構成這個文化環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意義的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色彩等。這一係列的信息符號按照特定的社會原則和語義加以組合排列,暗含著特定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我們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眾媒介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基於此,傳播者也總懷著勸服接受者的願望,希望借助大眾媒介讓自己的觀點傳播得更為廣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此時,如果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缺乏深入實際的體驗和思考,而僅僅接觸基於媒介提供的經過傳播者精心建構的虛擬世界,那麼在媒介化社會中,人們看到的隻能是現實的影像,而不是真實的現實。構成媒介環中的主要是媒介人物和媒介事件,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比如說明星大腕、各國政要首腦、商界巨賈等,根本沒有接觸的機會,人們對於他們的了解隻能是基於媒介。換句話說,是媒介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個人物形象,或者說是他們的媒介形象。真正的他們究竟是什麼模樣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所有關於他們的個人形象、性格、思想觀念等全部都是媒介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把虛化的媒介環境當成現實環境,把虛化的媒介人物和事件當成是現實人物,那麼就真的真假不分了。比如,一些影視明星在媒體麵前表現得光鮮照人、形象健康、心靈高尚,但實際情況可能完全相反。那些吸毒的、賭博的、酗酒的、酒駕的,在娛樂圈是再平常不過了。“在一個被媒介環境所包容的社會裏,有誰能夠時時處處纖毫不爽地區分出‘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哪裏是實地,哪裏是幻境’呢?”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正在這麼做。對於青年一代來說,長期的媒介化生活讓他們已經習慣了把媒介化社會當做真實的社會現實。“如果人們經年累月聽到的都是媒介事件,日複一日見到的都是媒介人物,那麼久而久之便難免將媒介環境當成實際環境;如果人的主客觀活動都被置於一種非實在的虛化環境中,那麼此種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發展的潛移默化作用便不容忽視。”

二、 媒介文化環境的複雜性

媒介文化環境另外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其內在的複雜性和衝突性。進入20世紀以來,在社會政治與經濟全麵發展的推動下,媒介市場的繁榮超乎人們的想象。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大眾傳播媒介為主體的媒介傳播網絡遍布城鄉,日益勃興的媒介文化已經演繹成為占據人們日常生活空間的社會主流文化形態。而代表官方意識形態的主流文化和代表社會知識分子人文情懷和價值觀念的精英文化則被排擠。在這個由大眾媒介架構的文化環境中,彙集了幾乎當前的主要文化類型。多種結構形式的文化因為蘊含著不同的價值、意義,彼此之間相互衝突,相互溶解。回顧過去,從來沒有哪種社會文化形態能對社會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影響,引起如此大範圍的爭論。當代媒介文化的構成要素和來源都是非常複雜的,既有傳統文化的因子又有西方文化的介入,既有精英文化成分又有商業文化邏輯。從時間上看,既有現代的又有傳統的;從地域上看既有中國的又有世界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判斷的標準和衡量的尺度又在哪裏?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媒介文化內在的衝突性和複雜性。“在我們生活的時空裏,諸種性質有別、特征各異的因素共時態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其中既有傳統的成分,又有現代的成分(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現代化),還有後現代的成分(以西方社會為主)。這一切都增加了時代精神中的異質性及其衝突性,因此,各種因素之間的整合難度增加,引發人們心理上呈現張力、困惑性、模糊性就在所難免。”媒介文化的矛盾性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雙麵影響,既有積極的又有消極的。其對青年一代的影響表現得尤為突出。從傳播發生的效果來看,“接受訊息的參與者,將根據自己的認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決定是否接受對方發出的符號。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認知地圖對這些符號進行加工。”從信息接收到產生效果是一個對信息進行加工、吸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般接受者不會對所有信息全盤接受,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而青年學生在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判斷能力等方麵普遍比較欠缺。在信息處理方麵自然也就難以進行客觀的處理,對於一些文化垃圾、不同的價值觀等取向也難以給出科學的評判,且青年一代與生俱來的那種開放的思想體係,對於新鮮事物好奇的心理等都可能加速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如何剔除媒介文化的有害成分及消極影響自然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 媒介文化對青年學生更具影響力

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形態,媒介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豐富性是任何一種文化類型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呈現方式上的視覺化更是形成了時尚文化的無窮魅力。網絡文化世界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構成的媒介文化有所不同,其最大的區別在於網絡世界借助現代科技形成了交流與互動,開拓了體驗式文化消費領域。青年是一個個性活躍,接受新鮮事物願望強烈的團體,網絡容易助長其個性的發展。他們可以擺脫父母的建議和管轄,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資訊。網絡世界充滿了開放與自由、個性與自我、速度與激情。我們看到,因為與網絡的長久接觸,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人生態度、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等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對於網絡的酷愛者——青年學生來說,其影響更是廣泛、深入而且持久。青年一代是推動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角。他們的行為、思想關係著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未來。“正因如此,青年一代是否能夠成為社會根據自身發展所要塑造的合格成員,就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質量與速度。這一切無疑使得青年社會化已經成為事關社會發展的關鍵性的基礎問題。”青年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關鍵階段,處於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期,是其社會意識逐步形成的重要起始階段。相比較而言,網絡世界是一個比較開放而自由的空間。不同政黨、不同國家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人生信念、道德倫理等因素從不同的途徑彙聚在這個開放的空間,形成了媒介文化環境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如果過多地沉溺於網絡,不願意置身現實世界,或者把網絡世界當成現實世界,那麼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就可能發生偏差,基於此而形成的社會意識和由此而引發的社會行為很難與現實協調、適應。置身於網絡世界還會產生另外一種結果。“在人與世界之間,因為有了大眾傳媒而空前地延伸了感官,方便了視聽,但與此同時,感知的方式卻因媒體的中介作用而被限定,迫使人不得不這樣看,這樣聽,這樣想。”所以人的成長往往被媒介控製、脅迫。因此,生活在這樣的媒介文化環境中,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等社會意識都會留下媒介影響的印記。因為社會製度、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都截然不同,如果不能兼收並蓄,去偽存真,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全盤接收則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成長來講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轉型時期,原有價值觀念的失效以及新的價值觀念的尚未形成,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某種無所適從,而在行為規範上表現為‘失範’狀態。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處在人的社會化和生命發展重要階段的青年產生某種不確定感,進而可能導致其在心理上出現迷茫、困惑,甚至在行為層麵上出現越軌現象。”

第二節青年學生媒介接觸現狀分析

青年學生群體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普通高校的在校學生;二是參加業餘學習的學生。因為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不同導致後者在媒介使用上與普通高校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參加學生使用大眾媒介的狀況究竟如何,我們於2011年5月對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的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選擇了浙江電大本部、浙江平湖縣電大、浙江電大寧波工商學院等本科學生及專科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涉及專業有行政管理、會計學、工商管理、法學、漢語言文學、小學教育等。發放問卷170份,收回157份。問卷有效率為92%。一、網絡、電視、報紙是青年學生接觸的主要媒體在“接觸最多的媒體”選項中,網絡占據絕對優勢,選擇的學生有144人,達到了92%,選擇電視媒體的為85人,占54%。另外,手機等新興媒體也受到了學生的追捧,選擇手機媒體的有77人,占49%。選擇報紙的比例為24%,選擇書刊的比例為21%,選擇廣播的比例隻有5%。與此同時,在對學生上網時間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非常長。上網時間1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81%,其中49%的學生上網時間超過了3個小時。與普通在校學生有所不同。業餘學習的學生選擇報紙的比例明顯偏低。調查顯示,報紙是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獲取新聞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有82.7%的人選擇,而選擇電視和網絡的人基本持平。

這主要是因為兩類學生學習方式不同。在校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報紙,發達的報紙市場給學生購買報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對於電視,在校學生顯然沒有業餘讀書的大學生收看方便。在校學生沒有工作和家庭的生活壓力,他們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和心境上網、看報紙。另據《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88.7%的上海市大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其中27.7%同時擁有手提電腦和台式電腦。同時,有近四分之三(73.0%)大學生通過手機上網。根據調查結果統計,上海大學生的平均網齡約為7年(6.92年),每天電腦上網平均時間約3個小時(178.65分鍾),手機上網平均時間為71.46分鍾。由此可見,上海大學生在網絡使用及硬件配置上有較高水平,上網也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另外,從大學生接觸媒介的時間來看,網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媒介。網絡是大學每天接觸時間最長的媒體,高達88分鍾。可見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且占據重要位置。網絡幾乎成為學生最重要的信息來源。通過調查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在選擇媒體時對於新興媒介有著明顯的偏好。他們對於新興媒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對傳統媒介如報紙、書刊的選擇卻明顯偏低。這與年輕人喜歡時尚、追求新奇的個性不無關係。因為網絡及移動媒體充滿了無限的誘惑,他們通過網絡媒體查看天下大事,了解世界;他們還通過網絡發送郵件交友聊天,尋求休閑娛樂信息,等等。網絡既是生活與工作的工具,又是生活的內容,有事沒事總想上網,東逛逛、西看看。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學生觸摸社會,認識社會的舞台。

二、 青年學生使用媒介主要是娛樂,其次是了解新聞信息網絡雖然是目前學生接觸得最多的媒體,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學生選擇網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而是娛樂休閑。學生們依然習慣於傳統的教學與學習模式。當問到“平時接觸媒體的主要目的時”,68%的學生選擇了娛樂,54%的學生選擇了看新聞,54%的學生選擇了工作需要,而選擇學習的學生隻有43%,也就是說,被調查的人中隻有一小部分人上網是為了學習。這似乎與青年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關。“從生理、心理上來說,青年正處於最具生命活力的巔峰階段,同時又尚未完全被社會既有觀念所規範,因此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熱衷於尋求放鬆,通過娛樂休閑使旺盛的生命力得以舒張。”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又什麼怎樣的狀況呢?“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自己以娛樂放鬆為上網主要目的的有87.7%,信息獲取的有81.0%,交流溝通的有71.6%,學習科研的有49.8%,還有11.4%的人表示上網主要目的是電子商務。”青年學生接觸媒介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看新聞。媒介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及時報道新聞,滿足人們的新聞信息消費需求。對於新聞的關注從一個側麵表現青年學生關心社會,心裏裝著天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對有誌青年的最好寫照。媒介的變化還帶來了教育模式的改變。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的出現更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改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你教我學的單一化的教學傳統。網絡學習資源和虛擬課堂的建立以及網絡的互動性特點實現了學習的自由化和個性化。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等項目進行自由選擇,且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但是,現代媒介的誕生給學習與教育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學習者的能力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麵對浩如煙海的學習資源,學生需要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麵對無所不在的信息汙染,學生需要自覺抵製信息幹擾的自控能力;麵對偽科學、偽真理,學生需要科學的批判能力,如此等等。總之,網絡學習者需要正確地認識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對青年學生來說,是否具有較好的媒介素養就成為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的關鍵。媒介素養是一種能力,是正確認識、使用媒介的能力。對於依靠網絡進行學習的學生來說,這是必須學習和具備的素質。

三、 青年學生對媒介的認識漸趨理性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關於媒體的認識漸漸趨向理性。他們認為:“電視是最可信的媒體,92%的被調查者認為電視‘非常可信’和‘比較可信’,認為報紙‘非常可信’和‘比較可信’的比例為75%,而認為網絡‘不大可信’和‘很不可信’的比例則達到60.9%”。經過多年的發展,大眾媒介更加注重行業自律,特別是報紙、廣播、電視發展曆史較長,國家有一整套的法規及製度予以約束,而且通過多年的建設,其發展始終沒有偏離正常的軌道,在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遞方麵獲得了人們的肯定。網絡的發展稍晚,也開始從最初的亂象逐步走向正規。但是因為其自身監管的難度,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不足,網絡謠言和網絡欺詐時常發生,其可信度與報紙和廣播電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應該說大學生對報紙、電視及網絡可信度的觀點是比較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