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新聞報道屢禁不止,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主要表現為虛假新聞的形式越來越多,原因也越來越複雜,造成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虛假新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技術性錯誤造成的虛假新聞。這類虛假新聞的傳播者主觀上並沒有想著去刻意弄虛作假,可能因為某種技術性原因,比如采訪不夠深入、紮實,或者背景材料來源不夠權威,結果造成新聞的不真實。另外一類是新聞傳播者捏造事實,編造謊言,故意傳播虛假新聞。這類新聞的傳播者屬於蓄意。虛假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顧客觀、公正、真實、新鮮的新聞報道原則,故意誇大、歪曲或者捏造相關事實;或者通過合理想象,添油加醋;或者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等。造成這類虛假新聞泛濫的原因很多,其中利益上的糾結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商業屬性的確認為媒介的市場化運作找到了光明正大的借口。有些缺乏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公然把新聞直接作為商品進行交換。“一些新聞工作者嘴變饞了,手變長了,心變貪了,他們違反新聞職業道德,把新聞工作變成了牟取私利的一種手段,隻要有利可圖,有錢可賺,不惜編造假新聞。”有些人財迷心竅,以新聞手段謀取私利,達到政治上的企圖。虛假新聞的橫行帶來了多方麵的危害。不光是媒介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的淪喪,更為嚴重的是媒介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泯滅。其次是虛假新聞誤導群眾,混淆視聽,甚至蠱惑人心。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空間,追求經濟利益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在獲取利益之外不能偏離新聞媒介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應該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揭露事實真相,弘揚人文精神,增強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以良好的社會口碑來提升自身的身份地位,進而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第三節采編行為的引導與調整一、新形勢下新聞媒介的社會作用新聞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聞媒體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麵前秉承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社會職責,不斷貼近市場,貼近讀者,形成強烈的新聞性、服務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係緊密。

因為追求新聞的生活化,追求新聞報道內容與寫作方式的平民化,這些新聞媒體憑借自己的堅守在目前社會擁有了強大的親和力、滲透力、影響力。作為社會係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信息網絡和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新聞媒體正以其敏銳地觸角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係統,對社會內部的組織與聯係不斷地產生影響。根據當前的社會特點,我們認為目前新聞媒體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 發揮輿論監督功能

在運行中一旦出現矛盾、問題,社會就可能發生動蕩。因而,進行有效的社會控製,建構秩序,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發揮監督作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等。新聞媒介的監督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而且由於新聞媒體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輿論監督功能是無可替代的和必不可少的。大眾傳播的媒體參與實施社會控製主要是通過輿論監督來實現的。所謂“輿論”,簡單地說就是公眾的意見。“一個人關於他自己和他的行為的看法,極大地受著公眾意向的影響,也就是說,在輿論所形成的社會氛圍的影響下,社會成員通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輿論的導向與製約。”

正是借助這種對社會成員的廣泛影響,輿論監督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控製手段。新聞媒體通過輿論監督可以把那些有違社會法律及道德規範的行為予以公開,激起市民的譴責,迫使違規者改正錯誤,使社會規範得以鞏固和加強,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規範並遵循社會規範。2012年比較著名的幾起事件,如“表叔事件”,“溫州段動車出軌事故”,眾多的政府官員婚外情事件等,基本都是由媒體率先披露,引起各方高度重視,最終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二) 建設暢通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從信息的角度來看,許多社會矛盾的產生與信息交流渠道的堵塞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市民因為不了解政府製定的政策、法律,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另外,政府在執行決策過程中可能因為聽不到來自底層的合理化意見、建議,而無法對政策做出及時的修正和彌補,從而導致矛盾產生,如此等等。新聞媒體在整個社會係統中扮演著信息中介的角色,它可以通過對信息的選擇、解釋和評論,加強人與人之間、人與政府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彼此的理解,消除認識和行為上的分歧,從而減少社會摩擦。對政府而言,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媒體是政府和公民之間的一座重要交流橋梁。政府一則可以充分利用滲透力強,接觸麵廣等特點,通過媒體將政府的決策告訴民眾,答疑解惑,獲取最廣泛的支持,為政策的執行掃清障礙。二則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廣開言路,傾聽民聲。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民參政議政的心理需求,又能適時地宣泄掉積累在民間的不滿情緒和種種困惑,從而避免矛盾的激化,促進社會穩定。

(三) 擔當和諧社會的守望者

安全對人類來說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和諧社會也無法避免社會危機的出現,因此建立危機預警機製至關重要。記者經常被稱為船頭上的瞭望者。瞭望什麼?當然是激流險灘,就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危險性的事件,比如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恐怖活動、公共衛生事件等。新聞媒體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滲透力,它的觸角可以延伸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雖然說社會危機有很大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機出現的背後總會有一個從萌芽到爆發的過程,總會有一些征兆。新聞媒體的預警,就是通過自身的有效運轉捕捉社會變動特別是異常狀態的蛛絲馬跡,去偽存真,科學判斷,幫助人們把握世界的變化,從而化解危機或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鑒於新聞媒體的巨大影響力,政府因為自身的需要,常常通過法律、政令等手段對媒介獲取信息的權力加以限定,同時還會出於對社會穩定的考慮,對信息的披露加以控製。因而,政府對公共危機事件是否采取開放民主的處理方式,將是新聞媒體預警作用能否發揮的重要前提。

(四) 提供娛樂引導消費

媒介在娛樂和消費方麵的功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我們批評媒介娛樂化泛濫以及鼓吹消費並不是要否定媒介在娛樂和消費方麵的積極作用。事實上對於正常的娛樂和消費我們是讚成的、鼓勵的。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人們需要適當的情緒釋放和消費娛樂。媒介要做的工作是引導人們走向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和消費。二、 采編行為與理念的調整新聞媒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積極的,但同時也不可否認,新聞媒體也確確實實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負麵影響。“從社會的實際效果看,新聞媒介的正負兩方麵的影響是那麼矛盾,那麼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為了促進媒介的健康發展,凸顯新聞媒介的正麵效應,加強對新聞媒介的管理以及對采編人員的行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一) 弘揚媒介的人文精神

什麼是人文精神?人文一般是與科學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它與科學分屬兩種不同的認知世界的方式。科學對世界的認識重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人文則重在價值層麵上探求世界的意義及其終極目標。理論界對人文精神的研究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周國平先生,他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是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是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是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人文精神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綜合起來,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關心人的存在,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理性。按照目前學者對人文精神的分析,我們認為,媒介的人文精神就是指通過對新聞事實的準確反映和深刻剖析,關注人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況,探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理想和終極目標的深度關愛,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

1.人文精神對人的全麵發展意義重大新聞媒體進入市場以後,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出現了嚴重的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而且隨著媒體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現象似乎愈演愈烈。低俗化讓媒介背上了格調低下、檔次不高的黑鍋,也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普遍的隨波逐流、浮華與流行,導致受眾在狂熱高亢之中逐步喪失個人的自主意識與理性思考,在熱熱鬧鬧的刺激感應之中,習慣於感官的享受和虛幻的滿足,日益走向平庸和盲從。”長期沉溺於缺乏理性思考和價值深度的信息世界容易讓人變得簡單、機械,不願意主動去思索、理解周圍的世界,而且受眾獨立的精神世界和豐富個性有被媒體腐蝕的危險。如果新聞工作者能夠從人的全麵發展的角度出發,關注社會現實中的各類典型事物、典型現象,深入發掘這些典型事件產生的社會曆史根源、現實價值、未來意義,供人們閱讀、品味,那麼讀者就可能會被那些閃爍著曆史光芒和人文情趣的新聞報道所折服。而優美的、散發著人文氣息的新聞文化也會讓讀者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培育,從而引導人們走向人性化、自由化、合理化,並且更加積極向上。反之,“如果公眾的視野裏充斥著色情新聞、暴力事件、胸口寫作,你還能要求社會有多少愛心、正義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蘊含著豐富人文精神的新聞報道可以使讀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全麵,對未來的把握會更加積極主動。因此,從人的素質提升的角度看,媒介“它應當固守良知和尊嚴,關心人的正當權利,關心人的全麵發展,具有普遍的人間關懷。”

2.人文精神是媒介健康發展的保障低俗的沒有任何價值的文化垃圾隻能滿足少數閱讀情趣低下、追求感官享樂的低層次讀者的需要。大部分關注政治生活和經濟發展,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的社會精英被拒之門外。媒體如果沒有社會精英讀者群體,那麼其自身的影響力和做大做強的發展目標將會受到沉重打擊。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僅危害了媒體市場的健康發展,更威脅著媒介的未來出路。但是,如果媒介機構重視人文精神或可改變這一現狀,因為“注重人文精神,媒體就會有一種責任心和使命感,就會自覺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會努力去克服新聞的庸俗化和低級趣味。”依靠濃鬱的人文精神支撐起來的媒體也將會因為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獨到的新聞視角、犀利的社會批判和溫情的社會關懷而獲得良好發展。因此,人文精神追求應當成為媒介從業人員的自覺行為。

(二) 以主流媒體為發展目標

對於市場和商業利潤的追求促動了媒介的迅猛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麵效應。比如出現了捕風捉影炒作明星花邊新聞;迎合讀者獵奇心理,挖掘奇聞趣事;追求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傾向,所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新聞媒體自身的健康發展。社會矛盾的產生,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世界,無法把握世界的變動。現代社會以信息的瞬息萬變為特征。麵對讓人目不暇接的信息,人們往往手足無措,無法準確地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有時候因為缺乏經驗與知識,對信息的價值判斷出現差錯。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有反映主流文化、反映主流價值觀的媒介,幫他們厘清環境,把那些最重要的資訊及資訊的解讀提供給他們,通過傳媒這一有序化的資訊窗口,使人們把握世界的代價降低,使他們看到的世界更加清晰、全麵和深刻”。可見,主流媒體的出現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什麼是主流媒體?一般認為:“主流媒體所涉及的內涵應是影響力大、起主導作用並為社會主流群體所倚重的、覆蓋麵廣的、有規模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較高聲譽的媒體。”陳國權:《都市報主流化的五大誤區》,《當代傳播》2004年第5期。主流媒體作為現代新聞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對社會影響的廣度、深度和持久性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媒體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主流文化發展應該成為新聞工作者的自覺選擇。所以有人說:“主流媒體是現代社會的雷達,及時準確地報道環境新近變動的有價值信息,消除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便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流媒體是現代社會的重要黏合劑,因為它的存在和發揮作用,社會主流群體才得以順利實現精神交往,完成社會整合。主流媒體是現代社會主流文化香火的傳遞者,文化傳統和主流價值觀念以它為播種機廣泛散布到社會的主要角落,在一輩輩人的心智中生根發芽。”“取乎上上,得乎其上”。新聞媒體的主流化發展將有利於從根本上突破新聞媒體的同質化格局,告別娛樂化和低俗化,為新聞媒體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提供內在動力,實現新聞媒體社會作用的最大化。

(三) 在內容上,優化新聞結構

(四) 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全國各大都市報的頭版月發稿數基本達到500篇左右。其中,軟硬新聞的比例為2∶1~3∶1不等;而同期機關報的這一比例則為1∶2~1∶3”,所以有人說:“都市報在社會新聞、文化新聞和體育新聞方麵表現出色,但缺乏對於時政新聞、經濟新聞、評論等方麵的開掘,以至於隻能在報業的較低層次徘徊。”盡管目前新聞媒體基本上把報道領域拓展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政治、經濟領域,並力圖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焦點熱點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製造輿論來影響社會。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其他方麵諸如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等版麵,瑣屑的、低俗的、聳人聽聞的新聞報道比比皆是。那些與人們生活與工作並無直接關係的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大行其道,占據了原本可以用來刊登政治、經濟等與社會發展有關的新聞版麵,使市民淹沒在信息的洪水之中。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新聞媒體作為現代社會的信息平台,應當及時準確地報道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信息,為人們提供行動的參考和指南,幫助人們積極地參與政治、經濟活動,參與到國家建設當中去。因此,在內容選擇上,新聞采編人員應該與現代社會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增加更多的與建設和諧社會密切相關的內容,規範社會行為,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人與政府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協調等,力求成為對社會發展的持續而深入的推動力量。

(五) 在格調上,拋棄低俗,邁向高雅

有學者說:“中國的傳媒業現在麵臨的是什麼問題呢?……中國傳媒業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社會最需要的主流資訊領域裏的缺位和失語。”此言一語切中時弊。這可以說是當前所有新聞媒介都麵臨的問題。這是批評更是呼喚。是對主流媒體的呼喚,是對能夠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引導輿論的主流傳播媒體的呼喚,也是對有著良好社會責任意識的新聞工作者的呼喚。低俗化救不了媒介,唯有功能回歸才能使媒介在社會係統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低俗化直接降低了媒體的“核心影響力”。“所謂核心影響力,就是指媒體具有從根本上推動社會前進與發展的能力,它集權威性、引導性、美譽度於一體,能夠為社會主流群體提供資訊和思想來源。”歸結為一點,就是能不能為主流群體提供“高”和“雅”的資訊。所謂“高”就是高端新聞產品,是指關於國家前途命運、社會發展、民眾切身利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硬新聞。所謂“雅”,是相對於低俗的新聞娛樂化報道方式而言,指對事實的報道不是走馬觀花,停留在表層,而是深入挖掘其深層的意義和內涵。重視報紙的品位,具體而言:“……以較冷靜的觀察取舍新聞,以較嚴肅的態度處理新聞,不迎合市井趣味,不遷就小農思想,不纏綿傳統文化中喪卻生命力的東西,而是倡導現代理念、市場意識、創新精神和新的生活方式,積極構建著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價值體係”。有什麼樣的媒體,就有什麼樣的讀者。低俗化隻能滿足那些閱讀情趣低下,追求感官享樂的低層次讀者。一部分關注政治經濟,追求自我進步,不斷成長的精英群體被拒之門外。反過來,有什麼樣的讀者,也就有什麼樣的媒體,所以,媒體邁向主流,自然要把高端讀者視為主要爭取的對象,並努力為高端讀者提供高品位新聞產品。這樣才能使媒介成為實質上的主流媒體。在這裏,我們當然不是否定現有媒介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想強調的是,媒體要想成為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媒體,隻做一些表麵上的修補工作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從辦報理念、從內容到形式做徹底的改變。這就對采編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 當務之急是處理好難點、熱點等問題

報道現代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而是如何疏導、化解矛盾。現代社會可以說是充滿了矛盾,治安問題、腐敗問題、拆遷問題、分配不公問題等舉不勝舉。這些難點和熱點問題既是我們建設小康社會應當解決的問題,更是媒體應該高度關注、積極尋求解決途徑的課題。難點、熱點問題往往是社會矛盾的根結所在,一觸即發。處理不好不僅無法解決矛盾,而且還會使矛盾激化,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處理難點、熱點問題,新聞媒體的責任就是要站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在民眾和政府之間搭建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有針對性地把黨的方針政策、主張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公眾,同時把民眾合理的意見、建議、要求通過媒體傳遞給政府,共同尋求問題的解決。釋疑解惑,化解矛盾,減少社會上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但是,媒體市場相互競爭十分激烈,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讀者,麵對熱點難點問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而是挖空心思去煽風點火。一些暫時還不宜公開報道的問題,應該本著息事寧人的良好願望,通過內參的形式反映,有的采編人員卻置宣傳紀律於不顧,惡意炒作。這種做法隻會為矛盾的解決製造障礙,使矛盾激化,不利於建設和諧社會。要知道新聞輿論監督不應隻是為了曝光而曝光,而應通過揭露問題,實施正常的輿論監督,鞭撻醜惡、扶正祛邪,達到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目的。雖然說新聞媒體是社會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對社會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裏,大眾傳媒欲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健全的社會體製、多元化的言論環境、活躍的社會麵貌是根本前提。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界定大眾傳媒為這些功能的唯一承擔者,事實上,它們與公眾、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權利、義務關係。若將達成大眾傳播功能的責任完全付諸都市報或國家,則有違情理且不切實際。施拉姆就曾說:‘責任應由政府、都市報與大眾三方麵共同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