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我們的媒介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麵,文化市場獲得了空前的市場活力和市場話語權。於是我們看到,形式各異、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媒介文化呈現在了受眾的麵前。但是,當受眾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文化產品之後,一些媒介卻因為缺乏創新能力,漸漸地喪失了市場活力。為了謀求生存空間,一些媒介開始迎合讀者需求。反觀當下的媒介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媒介市場在極大繁榮的背後也隱含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媒介從滿足讀者的需求慢慢演化成了迎合讀者需求。於是我們看到,大批量的相親節目在省市級電視台大行其道,無數的選秀節目在電視台紛紛登台,眾多的清宮戲、諜戰片輪番上陣。看似熱鬧的背後暗含的是媒介機構之間的競相模仿和複製。缺乏思想內涵和個性特點的媒介文化充斥著我們的銀幕和電視頻道。就連一向崇尚理性的紙質媒體也加入了這個行列,紛紛開辟大量的版麵刊登娛樂新聞,甚至將政治、經濟、軍事等硬新聞也采取娛樂化包裝。五彩繽紛的形式掩蓋了意義的缺失,熱鬧的背後是極度的虛無。
(二) 采編群體的責任意識受到很大衝擊
新的媒介文化環境中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麵,衝突和矛盾無處不在,新聞職業道德也在經受著重重考驗。責任意識實際上是新聞職業道德或者說是新聞職業道德在權利與義務層麵的表現形式。“新聞道德就是新聞傳播者及所屬組織,在新聞傳播中處理諸種關係時所應遵循的原則與立場,所應該擔負的義務與責任。”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根據新聞的傳播過程可以劃分為“對自己職業所應負的責任”“對新聞報道所應負的責任”“對社會所應負的責任”“對接收者所應負的責任”等。責任意識的核心“一是把社會和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要盡量做到真實、客觀、公正。”這是新聞事業、新聞工作者隊伍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保證。有著責任意識的新聞事業才能發揮自身的社會功能,才能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對自己職業所應負的責任就是新聞從業者要有敬業精神,認認真真地做報道,勤勤懇懇地跑新聞,不懈怠不敷衍。對新聞報道應負的責任就是實事求是,不說假話。什麼是新聞?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根據這一定義,我們的新聞報道首要的職責是保證我們所報道新聞的真實性。新聞所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都必須準確無誤,不容許編造、含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所以新聞工作要求新聞工作者去偽存真,去掉假話、套話、空話。對社會負責就是承擔新聞事業的社會使命,即傳遞信息、輿論引導、社會監督、娛樂大眾、傳播知識等。新聞工作者和所屬機構都應承擔這樣的曆史使命而不是其他。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的新聞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聞事業在推動改革發展和市場經濟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為經濟建設搖旗呐喊,而且還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我們有些媒體和記者誤解了新聞事業的商品屬性,沒有從根本上看到新聞事業的雙重屬性。“一些媒體往往將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等作為內部考評的唯一標準。也正是在這一標準的推動下,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不惜大興策劃新聞之風。他們總喜歡關注一些聳人聽聞甚至是荒誕不經的東西,以此來追求轟動效應,職業操守、社會良知卻往往拋置一邊。”結果導致媒介文化低俗之風盛行,人文關懷缺失。而且受眾對新聞記者及新聞事業的可信度評價日趨下降。一項調查表明,在廣大公眾看來,目前媒體的新聞報道整體上是真實的比例為61.5%,但部分不真實或大多數不真實竟達到38.2%。
幾乎是一小半的人對新聞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這樣的調查結果讓人深思。真實性一直被奉為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從業者堅守的最後防線。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的懷疑背後是對整個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理念、職業素養乃至職業道德的質疑。對新聞真實性的不信任說到底就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不信任。新聞事業肩負著神聖的社會責任。江澤民同誌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新聞工作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我們看來,這不僅是指宣傳工作,實際上也是對整個新聞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標準。作為社會公器,新聞工作者必須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意識。要以為公眾利益服務為己任,而不能以個人利益追求為前提。不能為了商業利益,簡單地用所謂的收視率、發行量來衡量新聞工作的價值。新聞工作追求的應該是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一個職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組織,當然是以為公眾服務為趨向。這種‘服務’,不能以專業組織自己利益為基礎,但也不是自己的“顧客”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基於他們的需要。”
有些新聞工作者和媒體機構對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視而不見,無視新聞工作的社會效益,片麵地追求收視率,結果媚俗的節目及新聞報道登上了媒體。像幹露露母女那樣被無數網友唾棄的惡俗形象代表竟然受某教育電視台邀請,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公眾麵前。至於明星豔遇、夜店狂歡、花邊緋聞、社會醜聞更是經常占據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的主要版麵。2006年,“菲鵬戀”被惡炒的時候,甚至有娛樂記者叫囂著“拍到王菲生孩子,等於事業成功”的口號。有記者說“這個照片沒有什麼藝術的價值,但是它有新聞的價值,它的新聞價值就在於它是第一次拍到王菲跟李亞鵬在一起的照片,證實了王菲跟李亞鵬兩個人確實在談戀愛。”“菲鵬戀”的新聞價值竟然在於證實他們在戀愛!這種毫無意義的所謂的新聞價值能滿足的隻不過是一些無聊的,旨趣低俗的獵奇者。“於是,有價值的傳播信息消失了,輕、淺、雜、碎的新聞炒作到處出現了。”如此惡劣的社會影響自然會嚴重損害新聞媒體的美譽度和公信力,削弱媒體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的博弈是貫穿於當代新聞觀念變遷的主線。媒體和記者的天平傾向於社會責任時,他們關注的是蒼生大眾、社會進步;而經濟利益若戰勝了社會責任,權力尋租、虛假新聞、低俗報道則會沉渣泛起。”李世舉、李安寧:《社會思潮影響下的當代新聞觀念變革》,《傳媒》2008年11期。但是當以商業利潤為最高目標之後,新聞從業者及機構的新聞責任意識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那些與商業利益不一致的要求、原則等漸漸被拋在了一邊。在社會上經常爆出的虛假新聞、虛假宣傳,“封口費”事件等就是責任意識喪失的明顯例證。現在,一些電視節目在製作過程中為了吸引讀者編造一些虛假的故事,博得觀眾的同情從而獲得所謂的人氣和收視率,一些即將上映的電影為了宣傳造勢,胡亂編造一些所謂花邊新聞,或者一些惡俗的故事吸引眼球,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密切配合下,利用所謂的新聞報道連篇累牘地對受眾進行轟炸。這也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我們的新聞事業不能恪守社會責任和義務,那麼新聞事業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可能受到影響。
(三) 商業價值成為新聞選擇的重要標準之一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一般都要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因為世界每天在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但是我們的新聞媒體不是事無巨細的對周圍的變化全麵報道,新聞工作者需要對發生的事實進行比較、甄別、取舍,選擇那些最符合讀者需求的內容奉獻給讀者。如何選擇及選擇什麼是有講究的,是有標準的。在一般情況下,新聞選擇的標準有以下方麵。一是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是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般的理解就是新聞事實本身包含的引起社會各階層共同興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顯著性等。新聞價值是新聞工作者篩選新聞事實的標尺。二是宣傳價值。是指“新聞事實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傳播者的宣傳需要和宣傳意圖。不同新聞組織對宣傳價值會有不同的要求。”由於新聞機構所屬背景及性質的不同,宣傳價值一般都立場鮮明,有較強的政治傾向和價值取向。三是新聞政策及法規。這是所有新聞選擇都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實際上在具體的新聞選擇過程中,不同的新聞機構、不同性質的媒體都有不同的新聞選擇標準。新聞選擇的過程是極其複雜的。
一般來說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多那麼就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當商業意識滲透到新聞工作之後,新聞選擇的價值標準發生了一些變化。新聞工作者開始用商業的眼光來看待新聞工作。他們眼中的新聞選擇更多地傾向於新聞事實中所包含的商業價值成分。由於商業利益的追求者是急功近利的,他們追求的是短暫的轟動效應和持續的利潤回報。他們總希望能緊緊抓住受眾的眼球,總希望受眾能夠心甘情願地掏出自己的錢包。為此,他們有時候不擇手段,毫無顧忌。新聞選擇的價值標準不再僅僅是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和新聞法規。商業價值漸漸地成為新聞選擇的標準。在這裏,商業價值可以分為幾個方麵。一是能直接創造商業利潤的新聞事實,二是能吸引大量讀者的新聞事實,三是能影響潛在消費者的新聞事實,四是直接宣傳商品和商家的事實。於是我們看到,在讚助商、廣告商、製片商的合謀導演下,我們的媒介充斥著大量的赤裸裸的消費宣傳。“電視或報紙開設汽車、時裝、保健、家居生活等欄目、版麵,充滿誘惑的圖像和說服性文本使生活審美化,其真實的目的則是消費,新聞、廣告、藝術、文化等混合在一起,我們很難通過話語形式把它們分開……”
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這樣的宣傳推銷方式隱蔽而具有欺騙性。普通受眾很難發現其中的商業秘密。煽情的文字背後隱藏著的是對商業利益的無限追尋。“廣告商也樂意利用記者的權威或者新聞性話語的被信任,當你閱讀了一段很有吸引力的文章,它充滿了對於健康的關懷和嚴肅的科學理論,但最後進入你眼簾的卻是藥品推銷商、醫院或健身器材銷售商的地址。”這種新聞的價值已經完全被商業利益取代。
二、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嚴重後果
對商業利潤的無止境追求給新聞事業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2012年,江蘇教育電視台欄目《棒棒棒》邀請幹露露母女三人錄製節目,上演了一出放潑撒野、大爆粗口的醜劇,引起網絡熱議,結果被廣電總局勒令停播整頓。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認為江蘇教育電視台2012年11月24日錄製競猜節目《棒棒棒》時,違反國家有關宣傳管理規定,致使惡言醜行在網上傳播,放大了醜惡現象,違背了媒體職業道德,敗壞了媒體形象,社會影響極為惡劣。同時,江蘇教育電視台擅自變更節目設置範圍,大量播出非教育教學節目。根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違規處理辦法(試行)》第八條、第九條等規定,給予江蘇教育電視台自2012年11月30日零時起停播整頓的處理。江蘇教育電視台被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勒令停播整頓,並不是業內首家。2011年,石家莊市廣播電視台影視頻道雇傭臨時演員扮演了一期情感故事類節目《我給兒子當孫子》,展現了一個“不孝”兒子對父親出言不遜、百般欺辱的過程,節目造成極壞社會影響,廣電總局給予該頻道暫停播出30日的處罰。該事件也引發了業內對情感節目造假的討論。以上僅僅是近年出現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電視台為了吸引受眾居然到了毫無顧忌的地步,他們肆無忌憚地尋找低級趣味的話題,他們不在如何進行節目創新上挖空心思,卻緊盯著低俗的人物話題。可見,我們的新聞媒介低俗化已經到了何種地步。
(一) 媒介娛樂化
泛濫媒體的娛樂化是指媒體在內容結構上偏重於軟新聞,縮小政治、經濟等嚴肅新聞的比例;即使關注政治、經濟也主要是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化、情節化,強化事件的戲劇性、煽情性、刺激性等。“為了提升影響力,不斷提高與廣告商做交換的籌碼,大眾傳媒必須‘盤活資產’,必須不斷地尋找話題,製造話題,把大眾吸引到傳媒營造的話語圈裏。‘超級女聲’可能是大家生活中聞所未聞的新生事物,似乎與受眾關係不大,但媒體製造這一話題後,很快就跟受眾有關,並且很快轉化成為受眾自己的文化,並付出自己的‘關切’。媒體從未考慮要創作什麼藝術性、審美性,因為它們的目的不是生產而是再生產。”在這種思想原則指導下,娛樂化成為媒介的普遍生存法則。娛樂化現象的盛行,一方麵導致那些與人們生活和工作並無直接關係的新聞大行其道,使受眾沉浸在感官的刺激和虛幻的享樂中而無法自拔。另一方麵,大量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新聞也被娛樂的手法包裝成“娛樂信息”,使新聞信息的真正價值被掩蓋。日漸風行的娛樂化取向使媒體固有的信息傳播、輿論監督、社會預警等主體功能遭到削弱,甚至被忽視。近年來,新聞媒體的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其娛樂功能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廣,娛樂信息以及娛樂化的報道手段不僅在媒介內容中占有的百分比越來越大,而且那些看上去是純新聞、純理論的內容也越來越被娛樂化了。比如,2005年7月份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2005世界遊泳錦標賽”跳水比賽中,美國17歲跳水選手切爾西·戴維斯不幸將臉撞在跳板上,鮮血直流。結果第二天許多媒體都刊登了一張正麵的血流滿麵的特寫照片和一張小女孩磕碰到跳台上的照片,忽視對小女孩的人文關懷和體育精神的宣揚。目前的媒介幾乎已經淪落為娛樂化工具。簡單地看看各大電視台的節目單我們就會發現,除了每天晚上7點左右的新聞節目以外,各地主推的幾乎全部是娛樂節目。除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還在精心地致力於新聞節目的製作以外,其他各頻道、各地衛視幾乎都在花重金打造娛樂性節目。
(二) 媒介低俗化嚴重
隨著競爭的加劇,新聞媒體低俗之風似乎愈演愈烈。有學者把當前的低俗之風總結為六個方麵:“一是一些社會新聞和娛樂報道細致描寫淫穢情節;二是一些事故報道過於直接,場麵過分血腥;三是一些媒體熱衷於明星的隱私生活和其他花邊新聞;四是炒作;五是虛假;六是媚俗。”除此之外,還有暴力血腥事件的渲染,獵奇刺激心理的描繪,犯罪細節的披露,明星及官員的醜聞炒作等,都是低俗化媒體追逐的熱點新聞。比較而言,互聯網因為在監管方麵的欠缺,低俗化現象要比報紙、電視、廣播嚴重許多。各種流言蜚語、豔照裸照、不雅視頻、打情罵俏等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低俗化內容的大量出現表明了媒介社會責任意識的淡薄。新聞媒介作為社會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輿論監督,弘揚正氣,除惡揚善,傳承文明的曆史使命。低俗化的新聞報道扭曲了客觀世界,煽情的挑逗嚴重地損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對新聞傳播事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低俗化讓新聞媒體背上了格調低下、檔次不高的罵名,給媒體自身良好聲譽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試問:“當一個媒體,滿足於對明星緋聞刨根問底,對低俗隱私津津樂道,對驚天奇聞的獵奇時,它還有多少尊嚴,操守和公信力?當明星取代了模範,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頂替了事實,低俗戰勝了高雅,你還能指望大眾文化有多少傳世佳作和持久魅力?”低俗內容的傳播導致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喪失了人文精神,降低了人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來了受眾精神世界的低淺和蒼白。新聞傳播有自己的規律,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麵前,我們的新聞傳播媒介卻選擇了屈從。“麵對經濟利益的誘惑,新聞傳媒往往會將自己手中新聞傳播的使命、權力和自己所傳播的信息一起都作為商品放進了市場出售。……在這裏,新聞媒體所出賣的不僅僅是自己報道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出賣了新聞媒體的使命。”
(三) 媒介同質化
蔓延同質化是指越來越多的快報、早報、晚報、網絡、電視、電台等媒體在競爭中競相克隆和模仿,結果造成彼此在采編內容、報道方式、版麵編排、欄目設置、讀者對象等諸多方麵日益趨同。同質化競爭給新聞媒體帶來極大危害。首先,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在同一城市裏一般有多家新聞媒體,特別是地市級以上的城市,如果每家媒體都能夠在內容和讀者等方麵有比較準確的定位,就能互為補充,就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市民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同質化消除了媒體的差異性,使受眾的選擇受到限製。其次,造成新聞資源浪費。一方麵城市裏的媒體大量充斥市場,另一方麵部分社會群體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更好的滿足,比如廣大的農民、老年人等,造成媒體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不僅削弱了新聞媒體的作用,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使各家媒體之間競相降價,在廣告和發行上展開惡性競爭,損害媒體形象,削弱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四) 虛假新聞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