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在《時代》封麵上出現還不到一個月,被稱作“中國最強者”的吳佩孚吳大帥,就從聲名的巔峰跌落下來。
直係獨霸中央政權後,雖然勢力極度膨脹,但由於遭人唾棄的賄選、血腥鎮壓“二七”大罷工,以及企圖依靠武力實現直係的一統天下等行徑,引起舉國公憤。
1923年9月15日,張作霖以反對直係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兵15萬人,分兩路向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曹錕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率20萬人馬迎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10月,當吳佩孚親率10萬大軍正在激戰之時,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已的直係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帶領他在後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推翻了直係中央政權。直係的內訌直接導致直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慘敗。11月,直軍全軍覆沒。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吳佩孚率殘部敗走天津,想從水路乘船南逃武漢。沿途不斷受到閻錫山、馮玉祥及奉軍的追擊。吳佩孚兵敗之際,有人出來調停,勸其“背曹擁段”,他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拒之;日本政府不安好心地提出,請吳佩孚暫時退入日本租界。吳佩孚斷然斥道:“堂堂中國軍官,托庇外人,有傷國體,烏可為者也!”他的部下中也有人勸他,暫時到租界避避風,他堅拒並宣稱:“誰要我入租界,我要誰的腦袋!” 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老部下蕭耀南請吳佩孚到武漢的法租界,他斷然說道:“我決不打破不入租界,不借外債的原則。”
吳佩孚最終成為悲劇人物,表麵看來,是部將馮玉祥所害,背後捅了他刀子,馮於陣前的反戈一擊,令吳猝不及防,應聲倒地。但史家多認為,是曹錕拖垮了他。曹錕的賄選致使中國走馬燈似的政壇亂象迭起,國內局勢如沸騰之鼎,終至人神共憤,最後使直係功敗垂成。吳佩孚的武力統一中國、獨步天下的美夢化為泡影。
就在吳佩孚險象環生之際,1925年10月20日,直係將領孫傳芳等人聯合川、黔、桂、粵等14省軍政長官21人聯名致電吳佩孚,敦請他出山,組織全國聯軍,共討張作霖,並推舉吳佩孚就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他再次擔當起主持軍國大事之責任,並宣布:“恢複約法,依照法律解決國內一切糾紛,誌在統一救國。”
然而,吳佩孚的統一救國夢尚未實現,便被“北伐軍”打敗了。1927年7月13日,為躲避蔣介石、馮玉祥的追殺,吳佩孚打電報給曾受過其重恩的四川軍閥楊森說:“我已無路可走,不論你允許與否,我都隻有入川一途了。”吳佩孚帶著他的幕僚及5000官兵,流亡入川,受到楊森的庇護。直到1931年春,蔣介石的政權鞏固,才允許吳佩孚離開四川。
吳佩孚屢次兵敗,已心灰意冷。在結束了四年流寓生活後,應張學良以子侄身份的邀請定居北平。1932年2月1日晨,吳佩孚乘火車抵北京西直門車站。張學良率領華北軍政官員到車站迎接。當天下午,吳佩孚到順承王府張學良的私邸回訪,一見張學良就板起麵孔責問:“沈陽事變為何不抵抗?”
張學良回答:“有命令。”
吳佩孚訓斥:“你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麼?”張學良無言以對。
吳佩孚咄咄逼人:“你怕抗日,我幫你抗,我不是為名為利,我左手拿回東三省,右手交給你。你國仇家仇不報,真是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