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的護國運動風起雲湧,使袁世凱稱帝步伐受阻。在位僅83天,便被迫宣布取消帝製,旋而一命嗚呼。群雄失駕,北洋軍閥裂變為直、皖、奉三大派係,各自為政。直係重要代表人物曹錕雖然熱衷於支持袁世凱帝製複辟,但得益於吳佩孚之計,且又手握重兵,因此故,反袁稱帝而實際控製北洋政府的皖係首腦段祺瑞,對其仍然看重,將其提升為直隸督軍,駐防保定。
在吳佩孚建議及積極協助下,曹錕加強第三師軍事訓練,大規模擴軍為五個混成旅。1917年7月,張勳複辟,段祺瑞組織“討逆軍”,曹錕被任命為西路總司令,吳佩孚為先鋒。吳率精銳之師對豐台、天壇等處“辮子軍”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曹錕因此一役而兼直隸省長。吳佩孚更深得曹錕的信賴,曹錕對吳是言聽計從。
袁世凱倒台後,恢複了共和體製,直係一號人物馮國璋出任代理總統,段祺瑞重任總理職務。由於北洋政府拒不執行《臨時約法》和召開國會,孫中山在廣東成立了護法軍政府,在南方部分軍閥的支持下,組成湘桂聯軍,準備北伐。段祺瑞部署東西兩路南下鎮壓。
1918年2月,西路統帥曹錕令吳佩孚以代理第三師師長身份任前敵總指揮。吳佩孚連克嶽州、長沙、衡陽等湘中重鎮,被稱為“常勝將軍”。此戰後,雖是攻湘首功的吳佩孚,隻得了“援粵軍副總司令”的虛銜,落得一個“直係打仗,皖係做官”的境地。吳佩孚十分氣憤,同年6月,在攻下通向西南的門戶——衡陽後,便按兵不動。第三師全體罷戰。
為了拉攏吳佩孚繼續賣命,情急之下的段祺瑞,任命曹錕為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以至成為民國以來最大的地方官,要求曹錕督軍南下;又封吳佩孚與督軍官階相等的“孚威將軍”。但曹錕、吳佩孚並不領情。考慮到“久戍於外,直隸根本之地未免空虛,倘有疏虞,便無退步”,曹錕即率兵北歸保定。
8月2日,吳佩孚在湖南衡陽,發表了一篇舉國為之喝彩的通電,呼籲南北罷戰主和:“以有限之兵力,從事內爭,置外患於不顧,是對敵國寧可屈服,對國人毫無遷就,重輕倒置。”此電發出後,吳佩孚公開提出了“文官不貪汙賣國,武將不爭奪地盤”的口號,他自己則向世人宣誓“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的四大自律,以約束自己、警告別人,並終身奉行不渝。
吳佩孚的衡陽“罷戰”,使此前一直暗鬥著的直、皖兩派轉為公開。迫於形勢,段祺瑞以退為進,願與馮國璋一起下台,北洋元老徐世昌,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但北京政府的實權仍掌握在參戰督辦段祺瑞手中。以此為轉折點,曹錕、吳佩孚替代馮國璋,逐漸成為直係實力人物。直係勢力崛起且發展迅猛,最終得以主導北洋政府。
湘省一戰,吳佩孚由主戰變成了主和,此驚人之舉讓吳佩孚脫穎而出;而後,其聲望遠遠超過他的老上司曹錕,成為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