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功的歌唱家、音樂家、科學家、文學家和技術精湛的運動健兒,都是玩出來的。此話不假。孔令輝,胡榮華,等等,都是玩出來的。他們開始玩的時候花錢,後來玩的時候還能掙錢,開始玩的時候是業餘,後來就玩成了專業,開始是沒事的時候才玩,後來是隻有玩才算有事。姚明玩籃球,一年就為自己玩來兩個億的收入,相當於中國3萬農民工年收入的總和。
玩是人類的本性,怡情悅性,提高品性,消磨時光,鍛煉身體,磨練意誌。玩,應該是人活著的終極目的。不過,眼下的人們還不能不幹事,隻幹玩,因為我們大家還不具備啥也不幹的資格,於是,我們就要在玩就玩好,玩個盡興時,更不要忘了專心地工作,專心地學習之餘再玩,甚至還可以將工作、學習與玩結合,來提高興趣提高效率。
玩是一種愛好。人的愛好應該是健康的,向上的,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才行。玩更是為了取樂,是人生到得溫飽之後步入無欲的一種高境界,當然不能無玩。
孝心
母親生病,他侍湯奉藥,精心照料。為了全身心地照顧母親,他十八次派人將母親接到南方自己的身邊。即使在軍務繁忙之中,他也做到晨昏侍候,“嚐藥進餌”,無微不至。母親去世後,痛不欲生,與長子嶽雲徒步扶靈,從鄂州起到廬山……
嶽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我從小對英雄有一種天然的崇敬,英雄嶽飛自然在我崇敬之中。在過去的印象中,一般認為嶽飛的孝,是從母誌“精忠報國”盡忠而行孝。自從到了嶽廟看那記載著的嶽飛大孝至愛之細節後,讓我感到,嶽飛是一個真正的大孝子,他忠孝兩全。
“孝”是個會意字,是兒子用頭承著老人的手行走。意思是說上輩人老了,行動有困難,應由兒子扶持。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孝心。不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貧民百姓,隻要你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讓父母舒心了,你也就算盡到了孝心了。
“大連一男子把父親送到洗浴中心住了一晚上,目的想盡盡孝心”。——“他認為,父親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帶父親去那樣的地方,就是想‘補償’一下父親”。“結果被罵成了逆子”。(《新商報》12月10日報道)
這名男子現年33歲,在一家外資企業做主管。在他18歲時,母親去世了。時年41歲的父親沒再找伴,先是供他讀完大學,後又攢錢幫其買房子。於是現如今這名男子老感覺對不住父親——為了自己,父親做出了偉大犧牲——連偉大的性活動也犧牲了。因此,他在接父親來跟自己小住幾天的安排中,特意安排了一項娛樂項目報答父親。結果,他的父親不但不領情,還將他臭罵了一頓,而後一人氣憤地回鄉下去了。
其實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深刻又平實地揭示了這一點。有空給老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也是你的孝心。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是變化的,但老人的牽掛卻每天都是不變的。聽父母的話是孝心,學習優秀是孝心,工作突出是孝心,夫妻和睦是孝心,自己順利、健康,父母就放心。別讓父母牽掛,就是在盡孝心。
孝心的表現有兩個方麵:替父母安排和聽父母安排。表麵看,大連這男子不但不錯,而且堪稱崇高。他常懷感恩之情,想“為了父母好”,但他如此,卻又置父親於不道德之中啊。
聽父母安排就是順著父母之意——順著父母就是孝。我想,這話沒錯,但也得視具體事而定。鄭成功,在他轟轟烈烈的一生中,除了收複台灣外,最令人欽佩的,恐怕是他的“不順”之舉。明朝末年,清兵入關後大力籠絡明朝的舊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與許多明朝大臣一樣,向清兵投降,鄭成功見父親不聽勸阻,無可奈何之下,隻好獨自前往金門。鄭芝龍多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鄭成功都不為所動。這時,清廷見鄭成功不為高官和財富所動,便逮捕了鄭家所有成員,以此來要挾鄭成功投降。鄭成功既難過又為難,但他深明大義,仍然堅持不投降。鄭成功之舉,無疑是在告訴大家,孝順父母不代表無原則地盲從。
由鄭成功,我想到當今的一些當權者,他們辦事,很多是順著父母,卻違反原則,往往還美其名曰“孝”。
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最博大的天空是父母的心胸,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是世上任何一種文字都難以形容的。百善孝為先。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體現。但孝也有大小,孝於國家民族為大孝,孝於父母為小孝。要記住,孝順雖然是順著父母,但絕不是姑息,要懂得區分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