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與賢者同行(2)(1 / 3)

盡管眼光與知識、閱曆等有直接關係,教育好一點,學位高一點,工作時間長一點,往往這個人的“眼光”就高一點。但是,往往又不全是由這些決定的。麥當勞的創始人說過,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受過教育的蠢材,因為“眼光”不是在課堂裏學得會的。中國的舉人、狀元的戰略眼光,肯定沒有超過放牛娃朱元璋,和隻上過師範的毛澤東;即使是哈佛學院院長的商業眼光,也肯定沒有隻讀過三個月會計學校的洛克菲勒強。“眼光”可謂世界上最玄的東西了。要不,哪會出現當改革開放的中國第一次開放證券市場時,那麼多社會精英一致搖頭:“不買!不買!不買!”倒是幾個拿蛇皮袋子撿破爛為生的民工,他們用幾張皺巴巴的鈔票換來了滾滾財源。

20世紀50年代初,雷·克羅克還是一名牛奶攪拌器的推銷員。有一次,他賣給加利福尼亞一家餐廳10台牛奶攪拌器。他對此十分好奇,因為他覺得一家餐廳用不著添置10台牛奶攪拌器,於是他便前往那家餐廳看個究竟。結果,那家餐廳的兩位麥當勞兄弟的經營理念讓他深受啟發:價格低廉、快速服務、能讓年輕人在車裏享用。雷·克羅克認為麥當勞兄弟的這一做法是革命性的,完全可以加以複製到其他地方經營,於是便有了他在芝加哥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1961年,雷·克羅克以270萬美元的價格從麥當勞兄弟手中購買了麥當勞餐廳的所有權,並將麥當勞餐廳以連鎖形式推向全美國。到了1968年,麥當勞開始向海外進軍,最終成為了全球擁有最多分店的快餐“巨頭”。

上蒼給了溫州一個貧窮的起點,20年前,溫州的空氣裏充滿了貧窮與饑荒的信息。20年後,“溫州商人在浙江乃至全中國都以他們強大的資本動員能力而聞名。他們具有敏銳的經商嗅覺,在商機把握上總是能先行一步,隻要跟隨溫州商人選擇投資方向,賺錢的大門就向你敞開。”這段出自《韓國經濟》雜誌,被《環球時報》轉載的話印證了溫商的賺錢能力。

在溫州人看來,貧窮不是缺米少鹽,也不是缺衣少食,貧窮是無能,是缺胸懷和眼光。胸懷大則眼光大、胸懷小則眼光小、沒有胸懷就等於沒有眼光。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多災多難的民族,這個民族有句格言:“為了使女兒嫁給學者,即使變賣一切家當也值得;為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這大概就是他們的眼光吧。據悉,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比例上,猶太人聚居的以色列國位居世界之最。在以色列,每四千人就有一所圖書館。以色列人口僅五百多萬,但高科技產品出口額高,占全國總出口額的25%。

著眼於長遠,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獲取並掌握知識,這大概就是猶太民族曆千年磨難而不衰亡的原因吧。

當然,眼光的決斷還需要敢於拚搏的氣魄相伴,有時甚至還帶有幾分冒險精神。比爾·蓋茨和道格拉斯·愛基波特都是被譽為預見計算機聯網的先驅。比爾·蓋茨靠自信作出的選擇是走自己的路——拚搏,走自己的路,而發明鼠標的道格拉斯·愛基波特雖有眼光和能力,卻因膽略的限製就沒有比爾·蓋茨幸運。比爾·蓋茨讓微軟登上世界首富的巔峰,而道格拉斯·愛基波特卻隻能大分時間都在為智囊機構和麥克當納·道格拉斯公司工作,靠有限的薪水為生。

“眼光”的好壞小則引出麻煩帶來困擾、大則決定一生的幸福影響事業的成敗;假如想做一個人人稱羨的幸運者就須培養好“眼光”——成就事業需要獨到的眼光、做人做事要有長遠的眼光,把握機遇要有善於發現的眼光、立即行動需要自信的眼光,看待他人需要友善的眼光、對待生活需要和諧的眼光、洞察人性需要睿智的眼光……

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眼光。眼光,可以給你崇高的目的與希望;可以讓你有一股無論順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衝動;可以讓你變得高瞻遠矚,譜寫輝煌。

撤訴,撤見出半個良心

失主終於撤訴了。

報紙報道,人們看著,議論著。有人問,是什麼如此引人關注?好,那讓我從頭說起。

不久前,淮安一則讓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不僅成為街巷熱議的話題,也成為記者關注的熱點。據說包括新華社、央視、江西電視台等全國10餘家媒體共30多名記者全程旁聽此案。

一農婦撿到一千七百塊錢,這個農婦將錢還給失主,失主不僅不感謝,結果,天天找農婦要錢,不讓農婦做事,最後,還將拾主告上法庭,甚至連旁觀者也不放過,他說他失去的不是一千七,而是八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