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使我感到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能的缺陷,而智能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林肯說:“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在我看來,道德並不一定是最高要求,講道德恰恰是要求鎖住底線,也就是說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些心緒和舉動會被心裏的不安所控製”,不做不道德的事。
道德公平,不能雙軌製,就像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一樣,道德麵前也該人人平等。當然,法律是多有他律,而道德則是自律。一個堅守住道德底線的凡人,他一定不會譏諷人間好人的;一個從政的好人(1922年5月13日,由胡適起草,經蔡元培、李大釗等16人聯合簽署的題為《我們的政治主張》中就提議“好人政府”),他絕不會隻與大款富豪拉拉扯扯,卻與困難群眾和道德法律推推搡搡;一個從商的好人,他明白什麼是商業道德,明白成思危所說的中國不能容忍資本無道德;一個智識的好人,他一定為真理而說真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好人超脫於職業、職位、貴賤、貧富等複雜的外在因素,注重的是“人”自身的品質。是人之良心美德,顯現的是各種社會角色之外的“人性美”的光輝。所以,好人行善無個人的功利性,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憑的是為人處世的良心、愛心、忠心,不在乎別人有沒有看見,知不知曉,隻在乎是否於人於社會有益,隻在乎是否問心無愧。
眼光
2002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各國開始正式流通,中國報紙刊登了一張歐元的照片。溫州人卻在這張非常普通的照片上,發現了無限的商機。新版歐元比歐盟各國以前所使用的紙幣尺寸都要稍微大一點,那現在的皮夾肯定就裝不下新幣了。很快,大批的適合新幣大小的皮夾,從溫州出口到歐洲,並且大受歡迎。
這是我從一張舊報上看到的一條舊聞。我沒有經過商,所以過去對這類消息從來都不注意。這條兩年多前的舊聞讓我注目可能是我住進了一個叫溫州花苑的緣故。我想,在當時即使是經商的人,看過這條消息的人可能也是無法統計的。同樣一張報紙,同樣一條信息,看了之後效果為什麼會有天壤之別?其實,差別不在於信息本身,而在於眼光——溫州人的眼睛如鷹,他們可以從細微末節中刺探出商機,並能在第一時間轉化成財富。
《莊子》中也有一則有關眼光的寓言:宋國的一家人,有一祖傳秘方,冬天塗在手上不生凍瘡,皮膚不會皸裂。這家人靠這個秘方世世代代以漂布為生。後來,吳國人重金買了這個藥方,用來裝備軍隊,結果有效地防止了官兵冬天的凍傷,從而屢打勝仗。
美國企業家協會主席說過一句話:“成功企業家的共同特點,首先在於他們都有正確的判斷力。”這個“正確的判斷力”,我想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眼光”吧。這裏麵包括戰略眼光、政治眼光、科學眼光、商業眼光、藝術眼光……總之,古今中外的一切事都可以與“眼光”聯係起來。我們讚美一個人,通常說他“高瞻遠矚”;批評一個人,則說他“鼠目寸光”。
查字典,眼光,見識也,即對事物的看法。“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這是司馬遷對眼光的高度表述。棋道如此,商道如此,戰爭如此,人生亦如此。人,眼光看的遠,才能走的遠;心裏想的遠,才能做的長,做的遠!
曾有人這樣說過:“瑞士人賣的是智慧和技術,美國人賣的是腦子裏想出來的東西,日本人賣的是手裏做出來的東西,中國人賣的則是地裏種出來的東西。”雖說這話有失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經營眼光往往決定你的生意能夠做多大和你用怎樣的方式賺錢。
嚴格說來,眼光隻是一種判斷,一種在意識上、情感上,或是交雜於現實與理想間的選擇。所謂好的眼光,就是憑著自己的直覺、經驗而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或選擇。“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說明眼光對人生選擇的重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就是有眼光的選擇。
其實,人的眼光受諸多因素影響,如胸懷、見識、膽略等,甚至所處的地位不同,或者站的差異,也會造就不一樣的眼光。如果有一塊錢,一個商人,他會考慮如何利用這一塊錢來循環投資;而一個農民,想的是用這一塊錢來購買種子或農具;一個乞丐,想的卻是買燒餅還是買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