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也可以算是一個國粹。瞿秋白在他的遺書《多餘的話》中,就曾這樣的寫:“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英國最有權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提到:“豆腐的製作技術始於中國的漢朝。”相傳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所創。劉安即是淮南王,他喜歡煉丹,他母親喜歡吃黃豆,後來因為她母親臥病在床,不能進食黃豆,劉安便把黃豆磨成粉,熬成湯,給他母親喝,後來他煉丹時候無意中把鹽鹵或石膏混進豆湯中凝結一種物質,一嚐味很美,稱其為豆腐,後來又流傳到民間。由此可見,淮南王創出了豆腐,也成就了他的孝子美名。
英語的豆腐一詞,是從日語的發音“tofu”音譯的。傳說唐代鑒真大師東渡之時,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日本,被奉為珍寶,並從此在東瀛流傳開來。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清代袁牧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可見古人早就知道豆腐的價值。“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正是人們對豆腐營養保健價值的讚語。
恩來故居讀梅
聖潔的臘梅猶如春天那樣明媚,我輕輕地低下頭聞著那花的芬芳……
夜裏從夢中醒來,臨窗一看,外麵正在下雪。我奇怪,今天怎麼做起梅的夢?再看手機,1月7日。忽然想起,1月8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紀念日,該去故居看梅了。是啊,在2009年的第一場雪後,又在周總理逝世紀念日前去看梅,閱梅,是多麼的有意義!
鐵一般的深褐色骨骼上,一粒粒尚未綻開的金色花骨朵兒,結實、圓滿、富有彈性,分外精神。
“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是梅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
這株臘梅是童年恩來親手所植,甚至它生長還有他的淚水澆灌,所以對其有著不一般的感情。55年後的1962年初,正是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期間,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竟然念念不忘詢問當時與會的淮陰地委領導同誌:“那棵臘梅還在嗎?”……
眼前這怒放了百年之久的臘梅,是童年恩來在母親的帶領下栽的。
那還得從童年恩來的幼小時說起。周恩來曾經這樣楚楚地回憶過自己孤獨的童年:“我的嬸母當我還是一個嬰兒時,就已成為我真正的母親,直到我十歲時我甚至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她。然而,十歲時,我的生母嗣母都去世了。”
他在這裏說的是在他剛剛出生時,家裏為了給病重的十一叔“衝喜治病”,就把他過繼給了十一叔,並為他起了“大鸞”的乳名。這樣一來,童年恩來就有了三位母親,一是生母萬氏,二是嗣母陳氏,三是乳母蔣氏。然而,“衝喜”的結果並沒有“治”好嗣父的重病,十一叔很快就病故了,他的生父為了生計早就離開了家鄉而一去未回,家裏也就剩下了他、他的兩個弟弟和三位母親。
1904年冬天,外麵下著雪,生母萬氏在債主登門不絕生活困難實在無法支撐的情況下,和嗣母陳氏乳母蔣氏一起,帶著恩來及他的兩個弟弟準備回她的娘家。在臨走之前,萬氏像忽然想起什麼似的,與陳氏、蔣氏耳語。之後,蔣江氏就出去了。蔣氏回來,她的手上拿著一枝臘梅。萬氏讓六歲的恩來拿著工具挖塘,然後又教他將其植入,讓他培土、澆水,三個母親都對他寄托厚望:像梅一樣,鐵骨冰心,鬥雪吐豔,淩寒留香……
其實,梅花在恩來出生後就對他耳濡目染。據《淮安府誌》記載,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一生研習書畫,又特別喜愛畫梅。周恩來的生母萬氏也精通詩畫,且特別喜歡畫梅,曾作《梅花賦》一幅,並配上了元代詩人楊維幀的《詠梅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也許因此梅花在童年恩來的心中不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且對梅花懷有永生難忘的感情。童年恩來到了清江浦,先是寄居在他的外祖父家,後來又搬至嗣母陳氏祖輩的府邸陳家花園(即童年讀書處)居住。1907年,生母與繼母相繼有病,之後又相繼病逝,生父又不在身邊,1908年同其弟不得不返回淮安故居。臨行前,萬分悲痛的童年恩來又懷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在自己的書房窗下親手種下了一株臘梅。
之後,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還想著將辦事處叫梅園,在南京,則選梅園新村作為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