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佛家的哲理,其實也是人生的哲學。人生之路,尤其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幾乎是沒有寬敞的大門的,很多的門是要彎腰側身才進得去的。
你留意過大雪過後的雪鬆嗎?每到雪後的冬天,我早晨起來就喜歡看門前的雪鬆。它積了很多雪,樹枝也因積雪而壓彎了腰,低垂下來。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曾這樣想,不是“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嗎?雪壓青鬆也彎腰,豈不愧對先人的讚譽?
思緒一閃而過,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雖然它們也瓊枝玉葉,高低錯落,交叉穿梭,且很多枝條仍高高挺舉,但卻有很多枝條因不能彎腰被雪壓斷了。
原來雪鬆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壓之下彎下腰來,為的是不讓自己折斷,為的是可以重新直起腰來,為的是往後的日子繼續挺拔向上。原來,彎腰並非就是軟弱,而是一份彈性,一種韌性,是生命的一種更深刻的睿智!
越王勾踐慘遭國破之禍,屈辱地淪為了階下差。他沒有一死了之,而是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在夫差麵前彎下腰。他這種彎腰絕不意味著屈服,而是醞釀著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心壯誌與宏圖;司馬遷麵臨受刑的挫折,他也沒有做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拙劣舉動,而是在別人蔑視的目光與譏笑的聲音前,他輕輕地彎下了腰。他這種彎腰絕沒有承認卑微的意思,而是用一種胸懷坦蕩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默默地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為後代的曆史譜寫了一個燦爛的篇章!
如果說寧折不彎是一種生命的體現,那麼寧彎不折則是生命另一屹立的力量豐碑。
說到彎腰,自然會想起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人格要保持挺立的姿勢,這是毫無疑義的。但陶淵明要采菊東籬,直著身子恐怕是采擷不到的。他將自己深埋土地,那是他在彎腰向自然討教,在泥土裏醞釀他傳世的佳句。彎下腰,潛心於自然,為偉大的詩篇汲取精華,為不朽的佳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他彎腰向田園,讓自己的汗水變成顆粒飽滿的收成,他的人格依舊是挺立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這些彎腰成就了他們,讓他們從凡人走向聖賢。
其實,挺拔、高大是一種藝術;剛強、不屈是一種藝術;婀娜、溫柔是一種藝術;而適時地彎腰更是藝術中的藝術。人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時候,不妨彎一下腰。就像雪鬆那樣,大雪紛飛,雪花落滿了枝丫,當積雪達到一定程度時,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向下慢慢彎曲,積雪就會從枝上滑落,保持了雪鬆的完好無損。
是的,有時彎腰就如同蟬蛻。那不是倒下,而是通過自身的改變,來創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學會彎腰吧!彎腰,可以讓我們通過生命中那一道道狹窄低矮的“門”,走進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的“肢體”舒展的更自由。
朋友,如果你想擁有完美的人生,請學會彎腰!在彎腰這個簡單的姿勢裏,蘊涵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