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山陽今天的楚州,哪一寸土地水麵沒有古呢!
淮安麵條
“到淮安(今楚州),不能不去周恩來紀念館和故居,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淮安;到淮安,不能不吃淮安的麵條,說是獨步天下毫不誇張……”
這是外地的朋友在來淮安觀賞兩天走後給我發的短信。看了短信,我十分驚訝,淮安美食數不勝數,他怎麼就獨獨誇讚這麵條?
想想也是,中國好像沒有地方不吃麵條的。但淮安的麵條不僅糅合了淮揚菜“用最普通的材料,燴製出味覺的‘同嗜’”的特點,而且還被著名作家汪曾祺讚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品種,一碗‘陽春麵’將其全部囊括”——你說還有什麼與它相比而不遜色。
“淮安陽春麵取陽春白雪,一清二白之意。原為街邊小吃,後經改良登上大雅之堂。做法講究,寬湯煮麵,用豬油、蝦籽煸香,雞湯、海米調口,綴青蒜花即可。麵條軟而鮮美,湯味醇厚,香氣四溢。”
這是《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的國家旅遊局的美食介紹。說起陽春麵,它的名字還是清乾隆禦賜呢。乾隆二十七年,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到處轉,來到了一個麵店坐下來,要弄點吃的。一會兒看到店小二端上一碗麵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麵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乾隆連吃兩碗後,突然問這麵叫什麼名字?店小二說:“告訴汝閣,我們沒給它起名字。”“什麼,這麼好的麵條怎麼沒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很大,現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麵就叫‘陽春麵’吧。”汪廷珍聽後,趕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禦筆賜名“陽春麵”……
澆頭麵,最能體現淮揚菜特色。“肉絲”、“蹄膀”、“豬肝”、“腰花”、“肚絲”、“長魚”等等,這些其實是主料,炒菜之時廚師會根據你的需要配上時鮮蔬菜,如青椒、蒜、洋蔥、土豆、青菜,還有蒲菜等等。菜炒好了,麵條也就下好了,將炒好的菜澆在麵條之上,一碗澆頭麵端到你的麵前,你可以盡情地享受美味了。一碗麵澆上一碟美味的淮揚炒菜,全國其他地方絕無僅有,而在淮安的大街小巷的麵館到處都能夠吃到。若將炒好的菜單獨盛放,那叫“過橋”。和麵條分開,那就相當於就著一小碟美味的淮揚菜在吃麵條。另外,每個麵桌上都放有兩個壺,裏麵分別盛著辣椒醬和醬油,你還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調用。
袁枚在《隨圓食單》中提出:“大概做麵總以湯多為佳……”這是做麵的關鍵,無論是陽春麵還是澆頭麵,所有精華盡在湯中。麵館一般都有幾個鍋灶一起燃燒著熊熊烈火,其中有一個大不鏽鋼桶,裏麵存有熬好的骨頭湯,或雞湯,那是專門兌在麵裏的。
“炒”麵條,則是將寬湯下好的麵條,配以油、作料、菜蔬什麼的炒。炒麵條是一碗一碗操作的,因很有口味,吃的人很多,所以到麵館早晨吃,往往需要排隊等候,有時甚至要等十多個人才能吃到一碗。
淮安麵條是淮揚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曆史悠久、製作精致、品種多樣、風味佳美聞名於世。
車橋餛飩
陪作家陳民牛去車橋,在一家飯店,吃著那混有炒米餛飩,“入口爽滑,味道鮮美”。主人向我們介紹,這是車橋餛飩,不僅介紹,還試給我們看。“皮薄如紙,點火即燃,放在書上,字跡清晰可辨”。
“從車橋走出去的人,每每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飯店吃上一碗。”飯店老板走過來說。
車橋餛飩是淮揚菜中的名點,叫“淮餃”,又叫“炒米餛飩”。過去我們隻知道淮揚菜中的軟兜長魚出自車橋,對“淮餃”雖知道,但不知道如此美味的小吃也出自車橋人的創意。
車橋餛飩,據說已有近150年曆史了。說到它的來曆,就不得不提到黃萬富這個人。黃萬富,原本是淮安車橋人。其父黃子魁,以種田為主,農閑時常做一些餛飩、水餃之類的出去賣,其母有一手爆炒米的手藝。清同治年間,一場大水淹沒了黃萬富家的六畝稻田,當時家中最值錢的東西便是幾斤糯米和一鬥白麵。為了謀生,全家搬到了山陽(老淮安今楚州)城南門外的耳洞口,母親做爆炒米賣,父親賣餛飩。黃子魁賣餛飩開始是挑挑兒走街串巷,後來才支了個攤兒,一口小鍋,中間用鐵皮隔開,一邊煮骨頭,一邊開著鍋,隨時有人買,可隨時煮。3年後,黃家炒米和餛飩的聲譽大了,有了點積蓄,便在城裏租了間門麵,開了家像模像樣的餛飩館,取名為“震豐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