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寧拙毋巧(3)(3 / 3)

古人雲: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俊才。當初,齊桓公即位時,是請鮑叔牙出來為相的,鮑以寬廣的胸懷推薦了齊國的囚徒管仲。然而,在管仲佐齊桓公的那些年裏,卻不見他向齊桓公推薦一個能人。

名人擋路,有赤裸裸地擋,這種擋類似於“屠夫與羔羊”的關係,如龐涓擋孫臏、李斯殺韓非;也有溫情脈脈地擋,這種擋類似於“父權”,它以把其他人永遠看成孩子,管仲可能就是這樣。

活著的名人擋路,死去的名人也照樣擋路,甚至並不比活著的遜色。我曾被一篇關於楊蔭榆之死的資料強烈震驚。

資料說,曾經擔任過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的楊蔭榆,為保護險遭日本鬼子強暴的兩名婦女同胞,在蘇州死於敵寇亂槍。

震驚之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如此悲壯的事件,為什麼我們竟然隔漠冷淡到全然不知?

震驚之二:事隔多年以致時至今日,對於如此重要的人物、如此悲壯的事件為什麼依然模糊曖昧、閃爍其辭地寫了幾百個字,且還沒有官方的聲音?

過分冗長使人乏味,過分簡約使人不安。於是,我便尋覓、求索、思考那個帶有神秘意味的名字:楊蔭榆。

讀過《紀念劉和珍君》的人都會知道,楊蔭榆依附北洋軍閥,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壓迫學生,激起進步師生的強烈反對。楊蔭榆早已死在魯迅筆下。

魯迅死於1936年,楊蔭榆死於1938年,晚魯迅兩年。如果不是這樣,我相信作為中國的脊梁的魯迅先生一定會為逝者寫出一篇比如叫做《紀念楊蔭榆君》之類的文章。但因為魯迅死於前,未能寫。因此,被魯迅這個旗手名人寫過的楊蔭榆和未被旗手寫過的楊蔭榆,就決然不會是同一個楊蔭榆了。

為什麼一篇散文居然會產生文學之外的效應?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魯迅是名人,且是不一般名人,是旗手。雖然任命魯迅為旗手是在魯迅辭世之後,準確地說是追認。

名人旗手魯迅對楊蔭榆慘烈死亡真相的擋路,其實是社會影響力的問題,他像神,又像那皮影戲裏的木偶,是由藝人掌控的。而這個藝人有其超凡的能力,將整個中國掌控成一個思想桎梏。

今天,盡管人們的民主意識自由意識特別是言論自由方麵是中國曆史上最好的時期,但在言論自由等方麵仍有人在擋路,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極其反常的事——因擋路而成為名人,如對反映真實情況的記者派警察進京抓捕,如因議論用地揭露真相的王帥被縣裏千裏迢迢追到上海抓回……許多有識之士說,中國眼下最緊迫的是建立公民社會。因擋言路擋社會進步之路而一夜成為名人的事頻頻出現,報刊上出現了很悲觀的情緒。我雖失望,但卻沒絕望。因為我想,如果說慈禧太後當年擋了變法的路,加速了清朝滅亡的話,那麼,毛澤東不是仍從陳獨秀及共產國際的教條主義桎梏中衝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讓中國走出了黑暗;鄧小平不也是從“兩個凡是”中跨出,徹底否定“文革”,讓中國再度衝出桎梏,走上改革開放之路……

看破即為成熟,看淡則是超越。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在一次評卷時發現了一份文采飛揚的答卷,當場讚不絕口,事後更是明確表達了要提攜蘇軾的意願。旁人悄聲提醒他說,此人若是被提拔,百年之後就隻知道其人而不知你歐陽先生了,歐陽修笑而薦之。據傳,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另四家或直接或間接都曾得到過歐陽修的提攜舉薦。

是的,名人當從項羽對待韓信的結局中得到啟發。項羽先前那麼強大,卻因為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目中無人,阻擋韓信走向軍事家。韓信走了,走到了比他弱小許多的對手那兒去了,結果項羽也就敗在了這個重用韓信並為韓信走向軍事家的對手——一個連自己的父親都斥責是“無賴”的劉邦之手。

牛年說牛

2009年是中國傳統的牛年。

雖然民間稱謂牛為“醜牛”,但牛在人們心目中並不醜。十二生肖中,其它動物充其量隻能算作人類的朋友,唯獨牛,可稱得上是人類的榜樣。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地辟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醜屬牛。”可見,牛力氣大,功勞亦大。但牛從不仗勢欺人、居功自傲,而是心甘情願、默默無聞地為人類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