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寧拙毋巧(3)(2 / 3)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紮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實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武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王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倆人的情誼並沒有失去,但又顧戀自己的老師,仍不舍離去。鬼穀子先生見魏國使者很真誠熱情、務必要請孫臏下山,也就勸孫臏:“學本領固然不為謀個人富貴,但若有為國家百姓效力的可能,還是應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孫臏於是秉承師命,隨魏國使臣下山。

其實,請孫臏到魏國,並非出於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了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講述後,魏王自己決定的。

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並住在他府裏。龐涓表麵表示歡迎,但心裏既很不安又很不快,他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於從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兩人上朝。魏王對孫臏很敬重,“聽講先生獨得孫武子秘傳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來,幾乎到了如饑似渴程度。今天您終於來到敝國,我太高興啦!”接著問龐涓:“我想封孫臏先生為副軍師,與卿同掌兵權,卿以為如何?”

龐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情況,暗自咬牙,表麵上卻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孫臏是臣的兄長,怎麼能屈居副職、在我之下?不如先拜為客卿,待建立功績、獲得國人尊敬後,直接封為軍師。那時,我願讓位,甘居孫兄之下。”

魏王聽罷,很滿意龐涓的處世為人,便同意了。

其實,這不過是龐涓防範孫臏與他爭權的計謀:客卿,半為賓客,半為臣屬,不算真正的魏臣——於是自然沒有實權,隻空享一種較高的禮遇而已。

此後,孫臏與龐涓雖朝夕相處,但龐涓卻設計陷害孫臏,要不是孫臏有點智謀,非被其整死不可。

另一個擋路的名人是李斯。韓非因沒有謀略,所以就沒有孫臏幸運了。韓非與李斯也是同學,李斯因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而成名……可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上韓非的才華。韓非繼承了荀子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並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製理論,學問比李斯大得多。李斯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在韓非到秦國後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最後韓非是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而死的。

翻開中國的曆史,擋路不光是小人的專利,在名聲鼎沸的曆史名人中,有的也會為之,比如管仲(我是這麼認為的)。

你一定會說,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手下的一位有建樹的宰相,他與名人擋路不相關。請你不要急,且聽我說。管仲是在被囚禁時,因鮑叔牙向齊桓公鼎力舉薦而得到重用的,且官居鮑叔牙之上。管仲執政期間,憑借齊國的海濱條件,物流暢通,聚集財富,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齊桓公所以能稱霸春秋,統領各路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多虧了管仲的勤政、智慧與謀略。因此,如果說人有“知人之明”,鮑叔牙當數天下第一。是鮑叔牙的推薦才有管仲的作為。

管仲有那麼多一般人難以容忍的“缺點”“錯誤”,又極度“自私”,鮑叔牙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與同情他,尤其不被管仲的表麵缺失而蒙蔽其本質,更沒有影響鮑叔牙正確地評價管仲的智慧與品德,他不但向齊桓公不遺餘力地舉薦管仲,而且自己甘居於下。正如《漢書》中所說:“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

然而在管仲臨終前,他卻囑咐齊桓公,不要起用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意思是說,他們都不是什麼好幹部。但他生前卻沒有為齊國挑選一位好總理,齊桓公也就隻能起用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差的。換言之,如果管仲為自己挑選了一個好的接班人,齊桓公在用人問題上,也就不會退而求其次了。所以,蘇洵在《管仲論》中說“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齊國因管仲這樣的賢相而興,又因失去這樣的賢相而衰,難道不是件可悲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