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有了注意力,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幹擾;沒有注意力,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都將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製。
幾年前,有人曾這樣問張朝陽:“你們真是活雷鋒,每天給我們這麼多免費的信息,你們怎麼賺錢呢?”張朝陽回答:“我不是活雷鋒,而是‘紅色資本家’,其實你點擊搜狐網站,就給了我最寶貴的注意力。有了你的注意力,我就能賺大錢。”
偌大的會場裏,有1000個人同時拿著話筒發言,聽眾卻隻有一個人。這時,發言者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發言的聲音、內容蓋過其他999個,讓這個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一個人身上?”
開始對張朝陽關於注意力的話很不理解,後來看了有關會場的形象比喻,又翻閱了托馬斯·達文波特的《注意力經濟》才對張朝陽的話有了理解,並知道注意力經濟這一新概念。
互聯網一網打盡天下,各種信息、廣告如潮般湧來,甚至泛濫成災,這如同一個偌大的會場。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恰如這個會場。由於整個世界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甚至還與商機、成功和財富掛上了鉤。如果說在職場,誰獲得了上司的注意力,誰就可能獲得提攜機會的話,那麼在當今的市場,哪家企業贏得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產品銷量就可能上升,利潤自然也會大增。
眾所周知,“注意力”原本是生理學、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埃森哲戰略變革研究院主任達文波特卻給其下了如下定義:“注意力是對於某條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當各種信息進入我們的意識範圍,我們關注其中特定的一條,然後再決定是否采取行動。”他認為,注意力其實是一個過程,它包括“探索”與“決策”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人們對從周圍攝入的大量知覺進行篩選;在後一個階段,決定是否對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信息采取行動。兩個階段缺一不可,否則不存在注意力。
事實上,作為21世紀新經濟浪潮特征的“注意力經濟”概念的最早提出,至今也不過十來年時間。“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是美國的邁克爾·戈德海伯在1997年發表的一篇題為《注意力購買者》的文章中提出來的。目前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其實質就是注意力經濟。在這種社會形態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傳統意義上貨幣資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是“虛擬經濟的硬通貨”。
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難怪一些名家說,當今社會已經從“知識時代”轉變到“注意力時代”。
對注意力經濟有個形象的說法,叫“眼球經濟”。注意力就是眼球。因越來越多的成功者的成功之路是通過爭奪眼球獲得的,也就出現了一些意在吸引“注意力”的“炒作”。但是,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又是法治經濟,你的“炒作”再高明也有露餡時。“三鹿奶粉”就是一例。“三鹿奶粉”為了吸引國人的注意力,不惜代價上了央視,還被譽為免檢產品。可是,因“三聚氰胺”之害吸引了網民,結果竟被注意力所淹沒。
最近又出現了注意力讓官員身敗名裂的事。南京市江寧區房產管理局局長周久根因引起網民的注意力關注,大量網民對其“人肉搜索”,得知其不僅抽天價香煙,而且戴天價手表,其奢侈的生活與一個國家公職人員的收入極不相稱。結果,被當地黨組織和紀檢部門免除其職務並立案調查。
被注意力擊倒的,周久根不是第一人。此前的徐州市泉山區委書記董峰因被網民舉報貪汙受賄、包養情婦而被紀檢部門“雙規”並最終被正式逮捕。近日,浙江東陽市審計局局長等人因用公款做按摩,其7000多元花費賬單被網民在網上曝光後,不到一個月後即被免除局長職務。
其實,倒在注意力之下的事在國外早有報道。幾年前,芬蘭中央銀行行長某次公務接待,菜單中包括一道超標的鵝肝,就是因為被媒體注意力聚焦到菜單而被迫引咎辭職。原美國總統布什甚至說自己“是站在籠子裏向你們講話”的。
在我國公款招待、公費旅遊、公車私用已成頑症。注意力可以反腐應該說是一大突破,隻是我國的很多製度還不完備。這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打蒼蠅,誰都敢。可是如果那隻蒼蠅是落在老虎的胡須上,你還敢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