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菩薩在人間(6)(2 / 3)

微風把小河裏的水撓得癢癢,浪花“咯咯”笑得溜溜,魚兒躍出水麵,嗅嗅飛花,瞧瞧蝴蝶調情,看看鳥兒熱戀,又一頭紮在水天之中。同裏的大美遍地都是,琳琅滿目。

“五一”自家裏出發,蘇州的朋友就說,同裏這地方盛產兩樣東西,一是進士,二是古典建築。

古鎮的小河,見證著同裏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裏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如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著名教育家金鬆芩、文字家範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如此多的名人,對於一個省一個市而言,不足為奇,但對於一個鎮來說,那就不得不讓人驚愕。這究竟是一方怎樣的土地,居然出了如此多的俊才?也許正是因為在幾百年間出了那麼多人才,同裏才成其為同裏?也許是因為同裏的風物優雅了千年,這兒才出了狀元和那麼多進士舉人?難怪普安橋畔的一聯這樣寫:“兩岸書聲接榜歌”。可以想見,當年這兒的學子們為了一展抱負,日夜苦讀,而那此起彼伏地讀書聲連接著的,就是揭榜時的歡歌與笑語。

“上善若水”,這是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所著《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老子認為最完美人格就應具有水的特性。我想將老子的話改一下:最完美的建築是與水相融的。宋代詩人葉茵,同裏人,被稱“水竹墅別業”,他在同裏的園就有十景,如“曲水流觴”、“竹風水月”、“峭壁寒潭”等,且都是與水相聯的水上景色。元代,同裏的“水花園”為葉振宗所居,地廣數裏,在同裏湖畔。明代同裏有“湖林別業”,為任秀之園第,地處龐山湖畔。清代有著名的貼水名園“退思園”,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指出: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辟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等皆緊貼水麵,園如出水上。陳從周教授還高度評價了同裏的水:“同裏以水名,無水無同裏。”

古鎮內現存明清兩代宅園38處,寺觀祠宇47座,而名人故居名宅則達數百處之多。所以,我認為“蘇州園林甲天下,而同裏園林賽蘇州”之說並不為過,盡管同裏也在蘇州的轄區內。

來到同裏,退思園是不能不去看的。這是一座占地僅九畝八分的小園子,卻是同裏的一大勝景,是同裏的代表。正是她,把同裏帶向了世界,又把世界帶進了同裏。

退思園的建築格局異常獨特,改南北縱向設計為橫向鋪陳,自西向東構建。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園內的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等,全都以水池為中心,營建出依水而居的江南情調,放眼一望,這些建築仿佛全都漂浮在水上。

園主任蘭生原是晚清的一個官員。說到他,他的人生起步好像不是勤奮苦讀的。他在最初試圖擠進仕途的科舉生涯裏,一度相當的失敗。據說他一連考了五次,應試童子試,都名落孫山,連秀才都沒當上。官場大門似乎拒絕著這位一心向往仕途的年輕人。好在轉機出現得很快,鹹豐年間,中國正發生著太平天國運動,天國的崛起招致朝廷的震動,耗時長久的戰事讓帝國財政陷入危機,出錢捐官成了解決軍餉匱乏最迅速最直接的途徑。有記載,家境不算太壞的任蘭生是在1858年投效進入皖軍。六年後,捐了一筆銀子,以候選同知的資格在安徽巡撫喬鬆年麾下經管營務。他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安徽鳳穎六泗兵備道道台、鳳陽關監督。道台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監督是當今的省級紀委,是一個級別很高的官,又是一個能監督人的官。有了這兩條,當然很吃香。任上,他也是很有作為的。他因建橋、修路、開塘、築城、設戒煙局而享譽鄉裏……人,總是會遇到坎坷,遭遇曲折的。他在此任上正幹得起勁,卻以營私肥己罪被彈劾。

回到老家同裏後,他花十萬兩銀子建了“退思園”。“退思”二字語出《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故”。其“進則進忠、退則思過”的寓意,為中國古代文人在外麵拚殺失落或失望以後提供了一個安然的處所。其實,在生活中,把人生看淡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