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男白領,描述他們的格調不妨稍稍刻薄一些:
他會經常到一家咖啡廳,點了一份咖啡,向咖啡廳小姐強調一句:“不加糖。”
他剛辦了一張牡丹卡,那天去樓下的超市買陳醋。他十分氣派地問收銀小姐:“可以刷卡嗎?”那個收銀小姐也不是吃素的,十二分氣派地回敬道:“不好意思,本店隻開展VISA國際卡業務。”這下子,不好意思的是他了。
“不用找啦”是他的流行格調用語。
那天,他請幾個朋友吃巴西烤肉,結賬時,他對那個服務小姐揮揮手,裝作不耐煩的樣子說:“不用找啦!”不料,人家卻不客氣地說:“對不起,您還差50塊哪!”
有進冒充有知,有時冒充無知。星期天,他隨一個旅行團到農村參加“鄉村野趣一日遊”。他指著一種綠色的植物,吃驚地問老農:“哇,這是什麼花,好靚噢!”那位樸實的老農認真地介紹說:“這就是地瓜,也就是你們城裏人說的番薯。”
其實,他就是吃番薯長大的,隻不過是199X年才考上大學,實現了“農轉非”。
在從某地飛往某地的航班上,他剛係好安全帶,就把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攤開。他也許是發送一封E—mail,也許是瀏覽一份商業文件,也許僅僅是在玩一種電子遊戲。
在某個咖啡館的某個座位上,僅僅是等一杯卡布基諾的功夫,他也要從公文包裏取出那部筆記本電腦,煞有介事地敲擊鍵盤。
盡管他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白領,但每次一見麵,他就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訴苦:昨天剛從香港出差回來,今天一大早就去陽光酒店陪韓國的客戶吃早茶,上午又開了整整一上午會,下午還得去機場接某某大公司來的重要客人,晚上恐怕也睡不成,因為還要為老總起草一份項目可行性計劃書……然後,他往往還要沉重地歎一口氣,滿麵苦澀地感慨萬千:“唉,忙啊……”假如此刻他的BP機湊巧響起,那他可就更來勁兒了:“您瞧,剛出來一會兒……”不過,他倒並不急於複機,因為他那隻中文機屏幕顯示的可能是太太的留言:“速回家做飯。”
其實許多挖苦小資的文字同樣可以用到白領身上,因為很金白領就是小資,而小資很大一塊主體就是白領(自由職業者是小資的另一大塊)。白領概念著眼於工作形態,小資稱謂落實於生活和情調,小資往往更年輕一些(當然也有老小資),所以也就更“自我”、更“性靈”一些。
下麵是一個自測小遊戲:從格調看你屬於什麼領
起始分為100,加上或減去下列頂目所對應的分值,根據最後得分確定你的社會階層。
家居及陳設
●木地板:+8
●瓷磚地板:+2
●地毯:+4
●水磨石或水泥地麵塑膠地板:—6
●天花板吊頂:—8
●隻塗塗料的天花板、牆壁:+2
●客廳顯耀位置的鋼琴:—1
●客廳裏的計算機:—2
●牆上的婚紗照:—2
●牆上少於5幅圖片:—4
●知名畫家原作:+6
●擺放在樓道口的鞋:—4
●所有家電堆放在客廳:—3
●每件有20年以上曆史的實木家具:+2
●衛浴房在5平方米以上:+2
●放滿書的書架:+5
●擺放飾品的博古架:—4
●全家福黑白照片:+1
●見不到任何期刊雜誌:—5
●房間見得到的雜誌:
△讀者:—1
△新周刊:+2
△知音:—3
△三聯生活周刊:+3
△書城:+3
△收藏家:+2
△每一種時尚類雜誌:—1
●任一手工藝術品:+1
●每件裝框或壓膜的證書、文憑或獎狀:—2
行為
●網上衝浪—3
●手機、呼機、商務通俱全—1
●購票欣賞交響樂+5
●洋快餐擁躉—2
●保留西服袖口邊商標—8
●經常觀看美術展覽+3
●圖書館借閱證+4
●機械手表+2
●收看DISCOVERY節目+6
●收看速配節目—3
●收看綜藝節目—3
●任何肥皂劇—5
●每一樣明星簽名物品—2
●麻將迷—8
●吧迷—1
●熟悉橋牌+1
●使用非一次性打火機+1
●任一尾數為8或6的手機、呼機、車牌號—5
●任何麵部美容手術—8
●擁有一款著名設計師的服裝+3
●擁有晚禮服+3
●收藏任一種物品+5
●伺養長毛小型犬隻—3
計算結果:
130分以上恭喜你,真正的白領
80—130分憤世嫉俗的灰領
50—80分自得其樂藍領
50分以下你要麼是個下層貧民,要麼是個暴發戶。
三.心寬體胖的中產階級
1.什麼人才是中產階級?
在現時中國,很多東西都具有臭豆腐特性,聞著臭,吃著香。比如,中產階級。盡管很多人口頭上對中產階級口誅筆伐譏諷挖苦,但行為上並不妨礙他們往這個階層努力狂奔。
中文的“中產階級”一詞由英文“middleclass”翻譯而來,其定義極為含糊。在美國,中產階級的劃分主要是以經濟收入作為衡量標準。年收入在4萬到20萬之間的家庭都屬於中產階級的隊伍。
4萬美元與20萬美元絕對不是一個概念。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2萬元,中國的精英階級努力一把,奮力跳一跳,伸手夠到仙桃不是沒有可能的。但20萬美元則相當於人民幣160萬元,是一筆巨款,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今生今世都隻能是一枕黃粱。
撇開自由平等的思想不談,年收入4萬美元的人要想與年收入20美元的人交友,經濟方麵怕是很難高攀得上——大家消費的東西都不一樣。經濟學家們如何把兩者給揉到了一塊?
他們有說法: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除維持日常開支外,還有閑錢支配,但不能享受奢侈品,生活可以舒適,但不可能豪華。比如,中產階級家庭可以經常出國旅遊,但隻能住住三星旅館,舍不得在五星酒店下榻。
西歐國家的中產階級的錢要少些,比不上美國,但衡量標準相同,即是否有錢消費。但亞洲國家的富裕程度遠不及美國和西歐國家,所以不能用美元的絕對價值來劃分中產階級。而且亞洲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各地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的底線差別很大。
亞洲中產階級可用於消遣的錢不多。根據亞洲人口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日本中產階級家庭的年收入最高——上線大約是6.8萬美元,底線是4.4萬美元。中國香港中產階級家庭的年收入在2萬美元和4.1萬美元之間;中國台灣是2萬美元到3.8萬美元之間;韓國在2萬美元到3.6萬美元之間。
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在3千美元。中國的中產階級大多在城市。這是計劃經濟和發展國家的特點,權力、財富和機會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中產階級也可以從其所受教育程度上來劃分。美國的中產階級分子所受教育應在高中之上,至少是大專學曆(美國的“大專”叫“社區大學”)。美國的中產階級同誌中沒有大官,但其中不乏小官吏(說好聽點是“公務員”),在企業中大多擔任中層管理職位。
中產階級中不乏“專業人士”,也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如醫生、律師和會計師,現在又加上計算機技術人員。
專業人士很少鬧事,而且按美國的法律規定,專業人員不準鬧事。在美國,專業人士不得組織工會。該法律背後的理念是,專業人士不同於普通工人,專業人士有技能,有能力自己保護自己,無需團結起來聚眾鬧事。
不過即便同為中產階級,身處窮國或富國有天壤之別。以中國中產階級3千美元的年收入,如何承擔美國每年3萬美元的學費?而不去取經,如何能夠迎頭趕上?所以要牢記中山先生的教誨——“革命尚未成功,同誌還需努力”。
中產階級多是小家庭。中國實行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城市多為三口之家。日本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但家庭平均人數為2.7人,還不到三口之家。印度是個人口爆炸的國家,但其中產階級家庭的平均人數也隻有5.4人。中產階級的奮鬥是場跨代的接力賽,而培養子女的高昂費用使得中產階級父母們不敢多要子女。
富人有的是錢,如果想多要子女的話,有多少都養得活。小布什和已故總統肯尼迪的父親都很有錢,兩人的兄弟姐妹也多達6-10人。窮人願意多養,因為養一個難以幫他脫離困境。反倒不如多育,在惡劣的環境中增加延續後代的希望。
中產階級應該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倒不是中產階級中有許多白求恩似的國際主義戰士,能夠發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中產階級大多積極向上,朝氣蓬勃。這是因為中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們還想往上爬,也有機會往上爬,至少會努力保住現有的地位。
中產階級一多,社會就穩定了。中產階級不願發生動亂和革命,尤其不喜歡暴力。動亂破壞財產,而暴力革命不但破壞財產,而且是要重新分配財產。中產階級也是有產階級,往上爬還有一線通途,自然不願采取極端手段去獲取更多的財產,破壞心理較小。
對大多數中產階級同誌來說,想做人上人又並不十分的容易,必須堅韌不拔,發揚“愚公”精神,不斷鼓勵自己說:“我死了之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2.美國中產階級的格調
《格調》是美國文化批評家保羅?福塞爾1979年寫的書,並且是針對美國社會的,但是20年後它來到中國,正是時機。
在書中,他論述了美國人的格調,特別是那些最追求格調的人——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總是為自己的品位、以及這些品位究竟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憂心忡忡,因此總是將自己與想像中的金錢、權力和品位的擁有者聯係起來(過於脆弱的聯係),用來克製自己向下沉的自然傾向。
中產階級的標誌
名牌牛仔褲配極高的高跟鞋。
印著《紐約書評》標識的T恤和大帆布手提袋,表達的意思是“我讀難懂的書”。
整潔。毫無瑕疵的襯衫領口,係得太標準的領帶結,過分操心送去幹洗的衣物,都暴露出你是個缺乏自信的人。
穿戴過於講究也有同樣效果,讓你顯得俗氣。似乎你不是一位紳士,而是一個時裝模特兒,或者是百貨商店的鋪麵巡視員。
一個精美的皮質公文包,上麵有亮閃閃的黃銅飾物。
表麵光鮮的衣服,總是在裹住主人以前就閃閃發亮。
雞心領毛衣。設計最終是為了露出領帶。
腰帶懸垂物,無論是真皮或假皮的。
科學、技術化、富於太空時代特色的手表,也適用於“信息量”過於密集的手表,比如提供吉隆坡當地時間。
袖扣。這類玩意兒要麼模仿羅馬硬幣,尺寸挺大;要麼是真能轉動的小輪盤。
領帶。
車上展示的物品,比如後車窗上的標貼:“我寧願去航海。”仿豹皮的家具裝飾品,還有在前後窗上蕩來蕩去的玩具骰子。
壁柱(羅馬柱)。
絕對的對稱,以獲得“新古典主義”的效果。
地上鋪滿化纖地毯,如果屋裏有盆栽植物,其中很可能有仙人掌。
電視。電視很可能擺放在餐廳或廚房裏,一家入在那裏用餐,這樣電視就順順當當地取代了談話。
酒瓶子擺在明處,那一準是OldGrandDad或Tanqueray等牌子的酒。
冰激淩。
下館子。經常上那些號稱能做地道的美食菜肴的餐館,熱衷於假裝那些比自己社會等級更高的人士,目標是這類人的餐館裏,常常會有燭光和火焰,伴隨著大量由管風琴和弦樂器演奏的音樂。他們去那兒是因為餐館裏的裝演“藝術”或者管弦樂隊,而不是大廚的手藝。
對“高尚”的偏愛,比如所謂“皇家”感覺。
度周末。這一術語興起於1878年,一個可謂標誌著高級資產階級文化繁榮的時刻。到今天,“度周末”則意味著現代企業的雇主賜給他們那些領周薪的奴隸一些短暫的自由。《紐約時報》和《舊金山記事報》一類報紙流行的“周末”版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旅遊觀光。特別是豪華遊輪,因為他們能夠從中“買到感覺”,“哪怕隻是很短的時間,更高階層的感覺。”旅遊(或度假村)行業人員和他們的顧客們合作上演一套裝模作樣的把戲,並按中上階層(或者上層)才熟悉的程序,煞有介事地表演大量的“侍候進餐”。
參加體育運動,但不是所有的運動,而是某些經過精心選擇的項目。一項高級別的運動項目,從定義上說,就是一種要求大批昂貴用具或者昂貴設施或二者兼備的運動。最理想的是這項運動應該能夠迅速消耗物品和各種服務。就地位的高下而論,高爾夫球和網球就能壓倒足球、籃球、排球和棒球。當然,還有保齡球。駕駛帆船是最昂貴的運動,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各項娛樂之冠。
“個人化”。為自己構思名字,並從中汲取信心。
想讓你相信他讀的是“最優秀的文學”的人,裝腔作勢的二流書的天然讀者。最為推崇的經典是《老人與海》,你還會看到54卷本的《世界經典名著》,兩卷本準學術的《和諧》,他們是指導類書籍最大的讀者群,也是百科全書的傳統推銷市場。
3.中國中產階級的困惑
(1)要孩子還是不要孩子
現在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它不單單是指經濟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一個中產者家庭裏,如果夫妻都忙得跟臭蟲似的話,那養孩子絕對是降低他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選擇。
但人的天性卻在時不時地催促他們:養一個吧養一個吧。
隨著他們的年齡的增長,這個問題逐漸擺到了每日的議事日程上,在和父母偶爾一次的團聚飯上,父母總是會敲敲飯碗的邊,示意一些心照不宣的抱怨。
往往最後的折衷方案是:養條狗,並厚臉皮一下,寄放在父母家裏。
(2)要情人還是不要情人
當“錢是什麼?錢他媽的就是王八蛋!”這豪言壯語從電視劇《過把癮》裏蔓延到社會,並被中產者比較殷實的收入給消化吸收後,飽思暖暖思淫的人類本能衝動促使他們去為下一個目標而奮鬥,情人就是這目標裏的首先對象。
首先,相對性產業工作者們,情人更清潔衛生,比較不可能把艾滋病帶給你;其次,擁有情人比較有品味,能在沙龍上作為炫耀話題來顯擺;再者,情人之間不以物質交易為主,而是重感情交流,這樣從側麵支援了我們一直大力宣傳的精神文明建設;最後,情人有情人節作掩護,可以大膽地與國際潮流接軌。
唯一不幸的是,幾乎沒什麼人能處理好配偶—情人—自己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往往最後上演的是紙包不住火的拙劣遊戲,在這種投鼠忌器的矛盾心理下,廣大中產者們正疑慮重重,男的隻好羨慕起穆罕默德們的四個合法老婆,女的隻好追思當年武則天麵首成群。
(3)要創業還是不要創業
誰都知道給人打工罪不好受,但真要一咬牙一跺腳,可著勁兒地出去自己開公司創業的,還真沒幾個。中產者兩手兩腳地同時賣命扒拉著錢到自家兜裏,雖說勞累似螃蟹辛苦如王八,但好歹旱澇保收,風雨不愁,年中年底還有獎金分紅,因此再大的痛他們也得忍著,實在忍不住了就去KTV撒潑,有時也直接回家折騰自家老婆或老公。
創業的風險明晃晃地亮在那兒,中產者的手哆哆嗦嗦就是不敢去接,除非公司翻船老板大做鐵板魷魚,他們才會忽然拍一拍腦袋,道:呔,早知伸頭一刀縮頭一刀,我早就……
(4)要MBA還是不要MBA
這年頭MBA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中將率為百分之一百的彩票一樣,隻要你去買了,就能得大獎,於是人人削扁腦袋,飛上半個大圓到地球對麵去讀上個三年五載,然後回來用一口講洋文的白牙咬到成百上千萬。
可惜好景不長MBA也在貶值中,現在隻有傻瓜還不知道,原來在國外,隻有幾所名校的MBA才吃香,其餘的都類似我國早期的那些電大職大夜工大,至於國內的那些MBA,基本全是大字還能識得一千個及以上的老總們的茶話會:他們是拿MBA當甜點玩的,你一餓死鬼擠在裏麵算是要打色摸主意?
但問題是現在中國傻瓜還真不少,所以MBA仍舊熱賣中,唉,讀,還是不讀?
(5)要手提還是不要手提
再早個七八年的話,這問題的回答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是要,拎個十來公斤的金屬塊走在馬路上多有麵兒,人家要問起你拿的是什麼呀,你就能謙虛地笑笑:嗬嗬,沒啥,手提。
現在算是完蛋了,一群剛畢業的電腦工程師們全拎著它滿街竄,而且一個個愣頭愣腦的簡直比做保險的還沒品,好不容易溜到星巴克裏,找到個妙齡女郎,在她對麵一坐,拿出手提剛打開電源,喜滋滋地正等著對方來個崇拜目光,沒想到女郎拂手而去,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話:“十三點,生活跑到這裏來做。”(注:上海話裏,“生活”就是“工作”的意思。)
可是沒手提有時還真是麻煩,比如臨時要處理個文函就沒個著落,中產者此時在實用和麵子之間徘徊不定,據說有中產者把手提外麵噴漆成一本雜誌的樣子,以致當他在一家餐廳裏打字時,人們都羨慕地以為他是電子閱讀器的首批用戶。
(6)要無線上網還是不要無線上網
自打銥計劃慘痛失敗後,利用衛星進行上網成了可歌可泣的科技革命故事,但是,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的,這不,隨著手機跟穀粒一般在神州大地遍地播種的時候,無線上網就首先成為話題。
昂貴的價格攔住了廣大中產者火熱的心,但實時獲取信息的欲望卻被撩撥得更加高漲,最後,一群在資本主義開的公司裏也能公款報銷的中產者率先衝出,他們整天就故作姿態地拿手機對著天空比劃,好像是在與外星人進行一輪輪的商業談判。
可他們也知道真正的網蟲在嘲笑他們,認為他們在花傻錢收看傻節目,所以,他們不得不在使用這項功能之前,先打量一下周邊的環境,如果都是紮領帶喝咖啡說話聲音輕柔柔的同類,OK,那就沒問題了。
(7)要心理醫生還是不要心理醫生
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吃苦耐勞,這話套在生病上就表現為再疼也不吃止疼藥。同樣,在心理疾患上人們也不例外以忍字當頭,中產者雖說家產殷實,但也對心理保健及心理治療避之不及。
可是隨著跟老外的接觸加深,他們發現要是自己擁有一個心理醫生該是多麼有地位啊,比如,一下班,同事們都嚷嚷著要跳健身操要學經營管理要回家抱孩子的,就你說你跟你的心理醫生有個約會,然後在眾目睽睽下鎮定自若地攔了輛的士揚塵而去,在軟軟的坐墊上你得意洋洋地想像你的同事們議論紛紛的土包樣子。
可是這也是很貴的一筆投資,更何況,中國的心理醫生大多有臨床經驗的沒有博士學位,有博士學位的沒有臨床經驗,而有臨床經驗的,十有八九是得自於全國各地的精神病防治中心。
(8)要小汽車還是不要小汽車
在中國,小汽車還算件奢侈品的情況下,弄部小汽車還是件很有麵兒的事。可養路費汽油費保險費關卡費實在是厲害,中產者在這裏牙齒咬碎了千萬粒依舊是舉棋不定:講實用吧,買輛桑塔納,開回去鄰居還以為新搬來一戶人家是開出租的,講品位吧,買輛凱迪拉克,還沒開回去就知道從此自己就窮得隻能當有車癟三了。
可是有輛小氣車能在周末帶一家人到郊外去野餐,這可是國外中產者先輩們早就做出的光輝榜樣,不學能行麼?不行,非得學。
於是,周末某些郊區多了群人,男男女女麵目可疑,他們淩晨四點就趕到郊外,一個個活像吃苦耐勞的周扒皮,他們開車如開坦克,哪兒礙事就壓哪兒,據說,這是在考什麼駕駛證?
(10)要正版CD還是盜版CD
中產者為了奠定自己廣大勞動人民不一般的地位,就必須去買正版音像製品,一二百元一張的古典音樂買上四五張八九張,結賬時收銀員看你的眼色都不一樣,雖說他們分不清肖邦和舒曼有什麼區別,也搞不明白瓦格納和勳伯格有什麼相同,但他們知道"古典就是美"(還別說,這句糊塗話就是上海有線音樂四台的廣告語),為了美,瞎貓都要奮鬥在第一線抓老鼠。
但他們心裏暗暗叫苦,因為他們逐漸發現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們全在忙乎盜版CD,而且他們也打聽到了:原來好的錄音版本全在盜版裏,不僅種類多,而且價格低得你都不忍心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