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資的前生後世及親戚(1 / 3)

第三章 小資的前生後世及親戚

一.小資快跑,BOBO來了

這個世界變化真快,一切都好象以寬帶的速度演變著。昨天小資還昂首挺胸自詡另類,一夜過去,小資都臭滿了大街,現在如果你再稱某個小姐是小資,逮不住對方劈頭蓋臉給你一頓:“誰小資了,你才小資,你們全家都小資!”也是,現在人們都不小資了,大家都BOBO了。

BOBO,念作“布波”,“布”是布爾喬亞(bourgeois)“布”,第二個“波”是波希米亞(Bohemia)的“波”。“布波”是走在城市最前端的生活方式,已經刷新了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小資”。

布爾喬亞比較清楚,是資產階級,波西米亞本來是西歐的地名,後來變成以當地人為代表的風格。不用去查地理書,大家都是讀著三毛長大的,據說她就有顯著的波西米亞風格。

看時裝發布會,一說是波西米亞風,最典型就是三毛有可能穿的那種衣服———厚重的呢料長裙,帶流蘇的牛仔褲,顏色和樣式都極盡古怪之能事的鞋子,那是一種漫不經心的,拿自己不當事的,有點滄桑有點樸拙的味道。

把布爾喬亞和波希米亞兩個詞勾兌一下,就是新名詞“布波”了,想像一下,一個有點物質基礎的人,又可以像三毛那樣灑脫地生活,精神與物質文明都高度發達。“布波”,比“小資”走遠了一步。

其實,從來沒有哪個概念像“波波族”這樣,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全世界真假精英群體最廣泛的認同和幾近毫無保留的擁戴。自2000年美國《標準周刊》的高級編輯大衛?布魯克斯寫了一本《天堂裏的波波士》始,“波波族”就迅速被當作對一個“新的社會菁英的崛起”的最貼切敏銳的觀察和描述,這本書也旋即被《哈佛商業評論》和《紐約時報書評》聯合推薦為年度佳作。

書中,布魯克斯自信十足地宣布:在這個年代裏,創意和知識如自然資源與金錢資本一樣,對經濟的成功是同等重要的,當資訊的無形世界和金錢的有形世界已經產生了交集,在這個時代能夠崛起的人就是那些可以把創意和情感轉化成產品的人。這些高學曆的人一腳踏在創意的波西米亞世界,另一腳卻在野心的和追求成功的布爾喬亞領域當中。——這些新資訊時代的菁英份子就是布爾喬亞的波西米亞人,即波波族。

在“波波族”之前,“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絕對屬於源遠流長、壁壘分明、相互仇視的兩大陣營。布爾喬亞的資產階級奉行徹頭徹尾的物質主義,他們總是在嚴肅、正統的大企業工作,穿著一成不變的職業裝、禮拜天會上教堂、一門心思恪守和捍衛清教倫理;“波西米亞”則是從18世紀的浪漫主義那兒分泌出的“毒素”,他們自由、反叛,崇尚漂泊和冒險,也多半是藝術家和純粹的知識分子。

即使是在最近的三四十年間,前者還迎來過“新保守主義”的強力回潮,後者也曾有過20世紀60年代激進理想的輝煌。——但某種微妙的變化可能很早就已經開始發生了,當中產階級越來越窘迫於自身的沉悶、呆板,也厭倦了枯燥乏味的保守風格;當20世紀60年代的憤青早已經“人到中年”,越來越無心抵拒“成功”的理念或物質的豐饒。他們都共同渴求著物質與精神的和諧豐富、自由與秩序的並行不悖。而對所有那些在20世紀中後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來說,“我們什麼都要,而且馬上就要”是他們最理直氣壯的邏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波波族式的中間道路也更像是一個對恒久以來完美夢想的表述。

我們更關心的BOBO理念與中國實際結合的情況,正如在科技與物質消費直追西方一樣,幾乎同時,大批的BOBO族也中國湧現了。

一個很好的專欄作者,有相當大的自由,他告別了都市植物狀態,不指望在某一個地方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個人還原成了一個動物,在大地上四處晃蕩,去年遇到他之前他在西藏呆了一年,今年可能已經去了河南。在南方的報紙上我們能夠看到他的專欄,他自己說偶爾還打打零工,收入比一般工薪階層要好。

一對畫家夫妻,辭去了城市裏的工作,在深山中結廬隱居。他們使人看到另一種漂泊,告別熟稔的都市生活,讓心靈在自然中晃晃悠悠,隨波逐流,不是不得已,沒有目的性,就是享受生命本身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當成惟一的金幣,要做最合算的投資。

BOBO族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這樣的:一方麵,他們是布爾喬亞,代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他們要做到:節儉、誠實、秩序、準時、節製、謹慎、勤勉、毅力、自製、貞潔、鎮靜和謙虛。一方麵,他們還是波西米亞,注重享愛和生活品質,卻非物質主義者,他們不招搖,也不盲目消費,他們鄙視過去舊的商品價值標準如:體麵、奢華、華麗、尊榮、雄偉等,而崇尚簡樸、手工、機能、自然特質等。

衣:衣著方麵,BOBO族時下正被時尚界炒得熱翻天,不論是紐約、巴黎,還是東京、倫敦,滿目皆是BOBO族的最愛:

首先,曾被視為沒品味的人造纖維再度回到衣的主流。因為BOBO族更是熱愛強調機能性的新世代人造纖維,當然,他們在千百種字尾有tex的纖維中選擇goretex或Abletex之前,也必先搞清楚其功能、特性,甚至製造加工過程以滿足其對專業知識的渴求。

其次,延續其嬉皮士前輩們的衣著妝扮,伴著波西米亞狂想曲,以纖瘦的身軀罩著寬大的古摩洛哥或土耳其式外套;綠鬆石、珍珠貝、藍色黃玉、帕米爾或中國青藏高原色彩熾烈的首飾燃燒著流浪者的欲望;鬆垮垮的薄棉外套,繡上花朵、蝴蝶,散發出草根的清香……

BOBO們的身體又有了新的味道,他們偏愛自然清新又帶神秘元素的香氛,新鮮草藥的味道、潮濕苔蘚的味道,都能觸動體內最纖弱的細胞,譬如Kenzo(高田賢三)的Flower係列香水。

食住:飲食方麵,BOBO族喜歡手工麵包,自然。選擇有機食品,對粗糙、原始質感食物的熱愛遠勝過精致的加工食品。他們家中隨處可見拙樸的手工藝品、仿古家具,處處都反映重視舊傳統的精神價值。

行:跑步、鍛煉身體取代了吸煙,Espresso咖啡代替烈酒,多用途的運動旅行車種取代“最新流行款式”轎車。熱衷看來充滿苦難的假期旅遊,例如穿越冰河、沙漠徒步或到蚊蟲肆虐的熱帶雨林,因為他們可以藉此提升心靈和知識。閑暇時,還要閱讀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著作或討論有關環境惡化、厄爾尼諾的現象,他生平最習恨的一件事是:誰往河裏扔了一支煙頭?!

總之,BOBO品味包含著流行興譜的多樣麵貌,從最時髦、熱門的品牌、商品到最熱門的話題、活動,以至最新的科技、商業趨勢都是他們的興趣。就像《天堂裏的BOBO族》所描繪的那樣:即使在最原始的森林腹地裏呆著,他們仍能生活得舒適、講究品味、專業、行象式、高科技地消費著從林假日——隨身攜帶的小型衛星定位係統、旅行也離不開的手提電腦在放逐的同時連通著文明世界;用來流浪的毫華四輪軀動旅行車裏裝著應有盡有的一切:時髦的衣飾、精致的咖啡研磨機、各種旅行的工具、名牌帳篷、電子眼……

BOBO族的宣言:

1.崇尚自由

自由是沒有約束沒有限製。BOBO族生活在大都市中,工作在辦公室,長年累月下來,

壓力很大,特別希望能有個時間釋放自己。BOBO男女珍惜每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渴望每一個自主決擇的機會。

BOBO族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受到許多條件的約束,聰明的BOBO男女會發揮自己的才智,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2.尋求反叛

BOBO族的反叛是對傳統文化的再思考。BOBO男女也許低齡,但不一定弱智。相對

成年人的世故,BOBO男女的思維方式會更直接大膽,觀察問題的角度會更獨特。做一個無厘頭的“BOBO”不僅可以將有些不夠檔次的“時尚生活方式”打上“一切合理化”的印記,而且在這樣特殊社會背景下,類似“以次充好”的做法必將會形成另一類更具創造力的文化現象,我們將以不夠豐滿的物質生活,供養著無比充分的精神生活。這一點決不是叫囂“亞BOBO時代”的肆虐,而是需要你好好認識一下你自己——如果你是,那麼你就讓一切再藝術化一點,毫不猶豫地讓它更徹底一點吧!

3.唯“物”主義

BOBO族有足夠的金錢來換取他們向望的物質。在經濟能力可負擔的範圍內,BOBO

男女有“千金散盡還複來”的瀟灑。雖然“能力範圍內”是大前提,但是稍微盲目的潮流追隨者會把重點放在揮霍的瀟灑。他們在個人的消費享樂方麵,非常重視物質的“質感”。他們所擁有的物質,不是最貴的,但是最有品位的。

4.親近自然

感謝上天給了我們海洋和沙灘,使我們無處不在感受到太陽的溫暖。BOBO族的假期,與大自然中旅行是分不開的。BOBO男女理想旅遊城市是西藏,對一般人來說,那裏什麼都沒有,而對BOBO男女來說,那裏就是一切。

BOBO男女偶而也會躲在深山老林中隱居一段日子,不要擔心他們會從此消失,也許過不了多久,他們便會自己走出來,帶給朋友或家人一些難忘的故事。

2.挑戰極限

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BOBO族的成年儀式是獨自征服一項挑戰,可以是蹦極,也可以是攀岩。BOBO男女和你我一樣,都是血肉之軀,他們一樣會害怕,但是他們能夠克服。等到大功告成,可能沒有人會對他們喝彩。他們不會沮喪,因為成功就是最大的喜悅。

和“小資”一樣,“布波”的出現並不突然,有著時代風格的延續性。前兩年時尚類雜誌提倡簡單生活,可惜過於寡淡,欲望的都市人心向往之,卻不能至;後來變成如火如荼的“小資”,這物質生活和白領們一見鍾情、一拍即合,但終究嫌它浮躁,還有點“事兒事兒”的。

好了,現在“布波”來了,實在的是裏子,高雅的是表麵,符合人們的內心願望,說出去冠冕堂皇。可是天上哪有免費的餡兒餅?並不是一個詞發明了大家就能集體進入幸福生活,估計做一個真正的BOBO族這種兩全其美的好事,還會像驢子眼前的蘿卜那樣吊上好一陣子。

二.冷暖自知的白領

提起“白領”,人們的眼前會出現這樣一幅令人豔羨的畫麵:在寬敞明亮、氣派非凡的高級寫字樓裏,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俊男靚女們優雅而從容地忙碌著;星光燦爛,華燈初上,這些生活方式前衛又酷愛標新立異的人們,開著車駛往各大酒樓和娛樂場所……

西方經濟發展率先形成的白領現象在中國已被更加輝煌地締造成一個白領神話。白領時尚對青年一代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尤其是外企白領更令人眼熱。白領身著高檔名牌,配備全套信用卡,出示會員證進入各類俱樂部,普通人隻是遠遠地窺一眼,好氣派好神秘喲。

白領 VS 小資

表明自己優越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把自己歸入一個被公認優越的群體。白領和小資都屬於這類群體,他們盡管不如大款、老總來得響亮,但同樣高人一等,而且更具書卷氣。小資和白領還有許多共同點,比如都標榜生活情趣,都有較嚴格的年齡、學曆、職業等方麵限製,兩個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叉的。

但兩者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白領”是明目張膽地表現自

我優越感。小資則很謙恭,自認“小”,能力有限,無非追求一點生活情調。

謙恭固然引人好感。但如果這種謙恭完全是一種虛偽,一種做作,一種欲揚先抑的花招,那還不如直來直去痛快。

這就是我喜歡白領,但討厭小資的原因。

白領固然愛招搖,但他們招搖的時候態度誠懇。近日,著名女裝品牌白領在百盛開設時裝店中店,並命名為“白領生活方式店”。全場一水兒的黃玫瑰,體現的是自然溫馨和環保。顧客在裏麵能讀到世界各地新聞報紙雜誌,還能上網閱讀新聞。店中將WHITE

COLLAR三個不同品牌的試衣間,根據不同的顧客群落分別做成CEO辦公室(配有辦公設備和電腦),配有全套高檔化妝品的化妝間和電控太空倉,分別展示三個品牌的獨特風格:職業、女人、未來。店裏備下了萬寶龍、卡地亞、LV等數枝世界名筆,為的是讓顧客在申領VIP卡時書寫簽名。三台電腦與總部連接,時裝一上就是內外全套,從頭到腳……

小資們絕不會這樣。沒有人用“小資”作為品牌或者招牌,因為這樣的話固然不是小資的不來,就算是小資的也不會來。小資們要的是那種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味道,能被你總結出特點來,那還叫小資嗎!

小資不屑與人為伍,也不會把小資這個詞掛在嘴邊呼東喝西,因為在品位方麵,他們除了自己,誰也看不上。

於是,白領顯得比小資健康清新,白領時時不忘強調自己的職業背景,因為他們堅信多勞多得的原則,對自己的生活心安理得。相比之下,小資的詞意曖昧,時常令人生出些巨額資產來曆不明的可疑感覺。

白領在中國被塗上神話光環與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所形成的收入級差過大是分不開的。市麵上印刷精良的白領雜誌,雖然其文字並無多少可供回味之處,但單憑借其大量精美圖片對人感官造成的強烈刺激就使我們不難明白這對“新青年”意味著什麼。“格調”這東西幾乎已經被白領壟斷了一半。而如果我們認可“品位”是一個訴諸精神的語彙,那麼就應該承認,白領將自身從大眾消費文化中區別開來的與其說是品位,不如說是價位。若說白領創造了文化,那充其量是快餐漢堡文化,這是由其生活節奏決定的。若說白領沒文化,恐怕沒幾個人可以苟同,白領幾乎清一色名校出身,但他們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產品,這就決定了他們要靠自學才能到手的修養與品位是沒有保證的。當他們自身的有用性完全被消耗在商業機器的運轉中時,總會在某一個清晨驚醒,像成龍一樣自問:我是誰?

在十年之前白領是一個相當有誘惑力的詞,當時還有幾部類似叫《白領麗人》電視劇在

熱播。風水輪流轉啊,白領漸漸成了一塊雞肋,熱點被小資搶去,風光又全被金領、雅皮士們一攬而光。

白領男人往往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一個工作狂。電子郵件、尋呼機、移動電話、傳真機是通訊科技的象征,很快就被白領們所認可,並逐漸滲透到白領的工作生活,這些科技的初衷是為了讓白領從朝九晚五的死板時間和方格辦公室中解放出來,沒料到,發展到今天,竟構成了白領們噩夢中的一部分。它們時刻跟隨著疲累的白領,入侵他們的私人空間。無論何時何地,白領們都會突然接到上司的指令,8小時工作製變成了全天候待命服務。誰要是關了手機,自己心裏不踏實不說,領導們也會像抓住了一級重犯一樣來責問你為什麼會如此大膽。

眾多的白領日日做著簡單、重複與固定的工作,在他們看來,多做多錯,一切按“規矩”行事,日而久之,所有的熱情、熱血、熱心被日月“洗禮”了。對新生事物也毫無激情、毫無創意,全是“流水作業”,因而大多數白領感到心累、工作沒多少意義,隻是為了生存。據專家分析,一個新白領進公司兩年後,就可以判斷他適不適應,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白領,至少要五年的磨練。

工作的辛勞和心理的疲憊使白領對未來有一種恐慌感,常會無緣無故地感到疲勞,即使休息也於事無補,而且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冒,隻要辦公室裏有一個同事感冒,就會大麵積被傳染,這其實是一種“白領綜合症”。他們為“錢”途恐慌,擔心這種高薪能持續多久,更有無加薪可能。由於服務於外企或私企,不穩定就成為他們的心理障礙。其次,由於追求時尚的、有格調的生活,白領中不乏“新貧族”。

所謂“新貧族”,就是指那些城市中既無銀行存款、又無自己物業的高消費群體,其中以單身白領居多。他們有錢時什麼都敢買,沒錢時借錢也能度日,而在購物中他們體會到的是花錢帶來的快樂感覺。

白領女性還要為自己的年齡恐慌。年過30就對年齡心存恐慌的白領女性在不斷增加,因為她們麵臨被新人淘汰的危機和老板解雇的風險。一方麵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更適合於年輕人,另一方麵,在一些企業裏,老員工的加薪法則常常使老板難以承受。解雇一個老員工,老板用同樣的錢可以聘用兩個年輕人。

白領女性往往還患有“時髦生活綜合症”。一些白領麗人在生活上追求的是概念、時尚、格調、品牌和個性。也從而引起了許多負麵效應,形成特有的時髦生活綜合症。比如,夜生活綜合症:一些白領為了解除白天工作的緊張和壓力,下班後她們不是選擇回家休息,而是去人聲鼎沸的酒吧或娛樂城,以為這樣可以放鬆身心。但是夜生活不但不能鬆弛緊張的神經,反而使她們處於興奮狀態,使她們並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和休息,這嚴重危害著白領們的身體健康。瘋狂購物綜合症:據調查發現,白領女性休閑方式主要是購物。她們趁節假日在高檔商場尋找“獵物”,她們似乎要讓來自工作中的壓力在金錢的揮灑中得到緩解。但瘋狂購物並不能真正解除工作的壓力,反而容易引導人走入盲目購物的誤區。光源空調綜合症:許多人在辦公室喜歡打開電燈和空調,把室內照得亮亮的,溫度調得很舒適。殊不知,這些也會給人帶來傷害。人在白熾燈下時間一長就會眼睛疲勞,由此引起頭痛,長年在空調下工作,也會得空調病。

但有三個人,便有左中右。任何階層中都是即是任勞任怨的骨幹,也有充分利用個人小聰明和公司間隙的投機者。下麵就是一位老白領顧盼自得的一日之記。

8:00,湧入這個遍布汽車尾氣和喧鬧人群的城市。

8:55,把那張決定自己工資命運的卡片,送到打卡機的嘴裏咬上一口,感覺到一種冷酷。

9:00,向ICQ上的11個PLMM送上玫瑰,第11個要特別注明,認識你真好。

我們從不上中文OICQ,那是十七八歲才幹的事。

9:05,開始一天的工作。在上司走過的每個瞬間都表現得非常專注,其餘時間多數在玩弄自己的簽字筆和上網。

11:30,和大家一起排著整齊的隊伍去領中飯,嘰嘰喳喳地講解著“王誌東問題”(我們從不談國事)。這時經理出現了,從他的臉上,讀到一條短信息:“感謝總公司,感謝董事長和我,賜給你們一天中的一餐。”

12:00,匆匆吃完例行公事的中飯,就趕緊抹著嘴坐到電腦麵前,進行“空中交流”。

1:30,從ICQ的唾沫堆裏滾了出來,並為先頭用英文拒絕了一個小女孩的見麵要求而感到滿足。

2:30,至於工作,其實就是讓明天的工作能得以繼續下去,於是無緣由地把手中的事情越幹越多。

2:40,上司讓去客戶那邊報告最近的業績,整理材料出門。

3:00,到達某某大廈,見到客戶。小日本嘰裏呱啦說了一大堆,對公司這個月的工作不太滿意,憋了一肚子氣。

4:00,回到公司,向頂頭上司彙報情況,上司連續說了7句“My God!”其實,他是個地道的北京人,後來成了“海龜派”,明明想說“我X”,卻改成了“My

God!”

5:00,生物鍾告訴我,現在已經是下班時間,正好總經理來了:“你可以回家了。”“可我還想再整理一下星期三的會議資料。”總經理點點頭,表示讚賞,他肯定想不一到的是,他走後的300秒內,我就鑽進電梯了。

6:00,在超市上選購了一些淨菜回家,決定晚上自己煮飯。

8:00,又看了一遍“大話西遊”,默默背誦了一遍台詞,然後洗幹淨襯衣,明天還得保持白領。

白領很講“格調”,對於女白領來講,每天的美容程序是必做的功課,早上就算時間再緊也要樣樣做到。潔膚、爽膚、潤膚一步不落,化妝當然是不能馬虎。晚上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卸妝、潔麵……每周都有雷打不動的時間用來上美容院享受專業級的皮膚護理,就算不去美容院的時候也會自己在家做做麵膜,弄個香熏浴什麼的。

每套衣服必須一絲不苟,沒有汙點是基本的要求,然後就是沒有褶皺,哪怕是內衣。

稍貴的衣服絕不自己洗,當然是要專業處理。內衣一定要穿成套的,兩套內衣絕不能交叉著穿。什麼衣服配什麼鞋,什麼外套配什麼手袋,但是不需要必須是名牌,這些事絕不能馬虎。

書櫃裏的書大多是充滿文學氣息的名著,就算不是什麼名著也一定要有些影響的。實用的工具類的書或者專業書籍一定不能納入收藏,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擺出來太難看,有也要悄悄地收起來。

大部分的閑暇時間一定不能用來逛商場這麼流俗。三五知己,喝喝下午茶,賞賞夕陽,當然要是下點雪就更好了。再不就是和誌同道合者做點應景的事兒,比如中秋賞菊品花雕,立春就找家吃俗家菜的好館子吃吃春餅。念念不忘的就是讓自己的空閑時間顯得極有品位,當然是發自內心的。

要是把玩一些什麼,那一定是很有文化背景的東西,比如內繡的鼻煙壺、骨瓷的茶具什麼的。聽起來好像有點過了,但是這裏提出它的意思並不是那種流於表麵附庸風雅,而是真正要有點曉古通今的底子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