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憤青來了(1 / 3)

第二章 憤青來了

一.當小資遇上憤青

如果沒有互聯網,小資不會那麼迅速地浮出水麵,於左顧右盼中聚到一起;如果沒有互

聯網,小資不會象春天裏的韭菜那樣欣欣向榮,茁壯成長為一種令人無法忽視存在;如果沒有互聯網,小資不可能如此自鳴得意、呼朋喚友甚至一呼百應。網絡作為一種媒介,把所有的小資都一網打盡,讓他們彼此發現,彼此親近,彼此感染。幾乎在每一個大網站你都可以發現到小資的招牌或身影,網易有小資情調,e龍有小資生活,甚至還有專門的小資網站,小資在網上的地盤廣大,群眾基礎多紮實。他們粉墨登場、招朋呼友、舞文弄墨,一切都文質彬彬、精致文雅地進行啊……啊,世界是多麼地優雅美好——假若,假若沒有憤青的話。

但是互聯網是小資的,也是憤青的,但歸根到底是大家的。網絡聚集了小資,同樣也彙聚了憤青。互聯網是脈脈溫情的咖啡館,也是熱血沸騰的忠義堂,是摩肩接踵自由叫賣的超級集市,也是唾液橫飛刺刀見紅的戰場。一切的存在與發生因為在互聯網上而顯得更加純粹而激烈,激進的更加激進,平和的愈見平得,小資更加小資,憤青也愈見憤青。

小資的憤怒憋在心裏,90%是自找的

憤青的憤怒寫在臉上,90%是偽裝的

朋克不知道什麼叫憤怒,整天被人罵裝丫挺

小資看《格調》,將之作為行為準則

憤青看《格調》,將之作為反麵教材

朋克不知道有這麼本書叫《格調》

小資看完一本書,總結出八大體會、十六條教訓,三十二處反思。

憤青看完一本書,說一句話:真他媽牛B。

朋克看完一本書,立馬忘了書裏寫了什麼了

一個孩子愛上音樂就不會變壞,是對於小資說的。

一個孩子變壞了就會愛上音樂,因為憤青愛上的是朋克。

朋克永遠不會變壞,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

小資身上帶足足夠的紙巾

憤青用桌布、窗簾、內褲擦皮鞋

朋克從來不穿皮鞋

小資穿西服要剪掉商標

憤青穿西服要剪掉袖子,然後貼十個商標

朋克從來不穿西服

小資即使兜裏隻有10塊錢也要打車

憤青打車是因為兜裏居然還有十塊錢

朋克打車是因為快趕不上一場演出了

小資住地下室是為了今後可以住上高層

憤青即使能住高層也要住地下室

朋克永遠住地下室因為在那裏可以開大音量而不擾民

小資聽音樂的時候喝咖啡

憤青聽音樂的時候砸咖啡壺

朋克從來不用咖啡壺

小資隻有上網的時候才敢裝色狼

憤青不管在何時何地即使陽痿也要裝色狼

朋克喜歡揪住色狼一頓暴打

小資標榜自己作風正派

憤青打死都不承認自己是好人

朋克說我什麼都不是就是一傻B

小資什麼都知道,但從來不上街遊行

憤青上街遊行,但不知道為什麼

朋克什麼都不知道也從來不遊行但是還是經常惹上警察

小資的母親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兒子是小資。

憤青的母親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兒子最近可沒犯事兒。

朋克的母親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兒子的發型上電視了

一個女孩一旦成為小資就很難找到男朋友

一個女孩一旦成為憤青就有了換男朋友的理由

一個女孩一旦成為朋克就意味著有了無數男朋友也就是沒有男朋友

小資最愛文學女青年

憤青最愛搖滾女青年

朋克誰都不愛,或者誰都愛

小資對他相處了八年的女朋友說:我一直想對你說,我……我愛你。

憤青對他認識了八個小時的女朋友說:我們分手吧。

朋克對躺在身邊的女孩說:我不需要女朋友

小資在和女朋友做愛的時候還在關注她的靈魂

憤青在和女朋友討論靈魂的時候其實隻關注她的肉體

朋克是和女孩兒們做愛時不知道什麼叫靈魂

《麥田守望者》是一個小資眼中的憤青

《挪威的森林》是一個憤青眼中的小資

《Please Kill Me》是一個朋克眼中的朋克

其實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事,沒有絕對的憤青,也沒有絕對的小資,憤青累了或多了錢可能轉化為小資,小資無聊了或受了刺激,也可能轉化為小資,尤其對於過於年輕的人們。

聰明的網友看過三遍《臣虎藏龍》之後便悟到了這一點。

VCD,電影,DVD;我把《臥虎藏龍》的三種不同格式看了三遍,就愣是沒看出個所以然來;要說裏頭的風景之美,那我是認了,可咱也不是看一旅遊風光片啊。今個兒在網上看到關於章子怡姐姐的八卦新聞,於是一下子頓悟;《臥虎藏龍》,就是一部關於“小資”和“憤青”的圍城故事啊。

“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卻想進去”;俞秀蓮和李慕白是努力抱著小資理想的憤青,玉蛟龍卻是個始終守著憤青念頭的小資。男二號羅小虎是標準的憤青的,你看它的土匪扮相,愣頭青言行,不是憤青是什麼?——不過很遺憾,這位100%憤青是用來襯托俞憤青,李憤青是如何小資,以及玉小資又是如何憤青的。

俞憤青解釋自己和李憤青之所以不能結合,是因為她很努力很努力地認為保持這段“潑辣圖式的愛情”乃是表現了對社會道德和禮義的遵從。當俞憤青很鄭重地向玉小資說出一番心裏話的時候,與其說是勸告年輕後生,不如說是立場表白。不過很遺憾,這一份感情不但玉小資沒有明白,就是代表了當時主流社會上層人物的八王爺,也是語重心長地勸告俞鏢頭“你和慕白的事,也該辦辦啦”,甚至自告奮勇要去做媒。

俞憤青的小資情結也還罷了。李憤青則自始至終地要將小資情結進行到底而最後卻不得已地鬱鬱而終。他一出場,就是要解劍歸山,而且拋棄了綠林豪傑金盆洗手或者風塵俠客埋劍為塚的傳統做法,很鄭重地要把劍交給社會名流八王爺,以向世人和影幕前的觀眾宣布:“寂寞啊寂寞,這打打殺殺的江湖我已經厭倦,從今以後,我李幕白不幹啦!”。但是這個號稱不幹的李憤青後來卻不得不幹了很多事情,因為劍被盜,所以他要抓賊,因為賊的師父是殺害他師父的凶手,所以他要報仇,再因為盜劍的賊是一塊練武的好胚子,所以他很想把她找來繼承武當派的衣缽;在做這些原本屬於綠林好漢份內的工作的時候,李憤青依然不忘記處處表現出小資的作態,他那板直了腰背著手踱著方步揮劍砍來砍去的姿態看起來就像文藝複興時代宮廷決鬥中的王子,而且邊打還邊念出一些很玄虛的話來。(比老謀子在《古今大戰秦俑情》中表演的那一路“狂風掃落葉劍法”玩得就是深沉)。俞憤青指點玉小資的時候隻不過說出“外麵不過是個更大的牢籠”的道理,李憤青在企圖用武力強迫玉小資就範未果後則表示出“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回來和我一起共唱這首歌的。”的堅強信念。

在臨死躺在情人懷裏的時候,李小資仍然不忘記思想的升華,很抱歉我可以記得至尊寶那一段誇張的謊言卻無法複述李大俠喝多了心靈雞湯,咬文嚼字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般倒出來的悱惻纏綿的深情表白,這段話概括出來的意思就是:“秀蓮,愛老虎油!”。

我個人覺得李小資的做法確實有欠妥的地方。你都已經看穿了泡沫經濟下的江湖,辭掉了武當CEO的職務,還折騰個啥啊你。抓賊和報仇的事情可以交給地方政府;想收徒弟,你可以開設武當武術學校或者玄牝劍法培訓班啊。

因為李憤青的死,玉小資就不得不死。玉小資隻有一個單純的願望,“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她以為作一個憤青,就可以實現這個願望,而學一身武藝,就是挑戰社會現實的有力武器。在被羅小虎同誌俘虜的過程中,玉小資找到了真正釋放心靈的機會,最終半推半就地完成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一個大家閨秀的禁錮,她都打破了;但是激情之後,玉小資旋即又感覺到了無聊和寂寞,憤青的生活難道就是這樣嗎?帶著疑問,玉小資回歸了上流社會。

人的感情總是這麼微妙。回來以後玉小資又開始留戀那段憤青的生活經曆了,特別是父母作主,要將她許配給素為謀麵的陌生人的時候;於是在夜半無人私語時,她甚至開始懷念起一夜情關係的羅小虎先生來。後來的盜劍事件也就是源於玉小資的內心發泄,在她的心裏,偷走這把被視為無上珍重的劍就是挑戰桎梏的表現。

因為盜劍,玉小資給自己惹來了大麻煩;其實就是在八王爺聊天室裏,玉小資MM和鏢局.com的CEO俞憤青JJ初次見麵的時候,她就被她看出了她不是個一般的小姐。玉小資的那個冤家羅小虎,後來也拋下作強盜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不作,離開自己的團隊,獨自跑到京城裏來尋找舊情人;小虎俘虜了小龍的肉體,同時也被小龍俘虜了靈魂。玉小資幾次三番想逃避現實,而最終,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李憤青終於用良知和道德的繩索捆縛了玉小資。

就算再倔強,再無法無天,玉小資都是不得不死的,她努力尋求個性解放的衝動讓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偏偏這個時候那個不解風情的羅小虎哥哥還要唧唧歪歪不斷地重複“小龍,跟我回大漠……”。客觀上帶有女權運動意識的玉小資於是縱身一躍,在武當山的懸崖間留下了那個據說是電影史上最美的跳崖鏡頭。

玉蛟龍之所以自殺,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努力挑戰也沒有最終改變自己小資的身份,或者說她無法在小資和憤青之間找到一個可以立足的平衡點。麵對不是憤青卻偏偏當了憤青的憤青;和明明不想做小資又不得不做了小資的小資;呆在案發現場的小虎先生隻有不知所措,倚在石欄邊悵然若失;他保持了一個憤青的風格,沒有象小資一樣痛哭流涕出來;但是也許是因為困惑或者心靈受到徹底的傷害,他也沒有盡一個憤青的本色,努力地懸崖上跳下去。

玉小資的故事是《臥虎藏龍》的主線,影片昭然若揭的第一個理念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即“你背叛了生活,生活就會背叛你。”。看過影片《沉默的羔羊》的觀眾,不知還記不記得中那句經典的台詞,“欲望是無所不在的”。影片隱藏的第二個主題就是不壓抑自己的欲望就會象玉蛟龍一樣的下場,過於壓抑自己的欲望就會象李慕白一樣的下場。真是讓我們進退兩難;唉,人世間的悲痛莫過與此。

影片真正的大結局就是小資情調的李安哥哥憑借這部憤青主題的電影中的一點追求個性解放的意識征服了那些沒有文化的洋鬼子評委,同時也以飛來飛去的打鬥和古樸,優美的場景唬住了喜歡Kung

Fu和旅遊的洋鬼子觀眾。不但拿了好多獎,而且最後還狠狠搞了幾個小金人回來,真NB啊!

二.憤青是什麼

憤青並不完全等同於“憤怒的青年”的簡稱,因為在曆史上還確實存在過“憤怒的青年”流派,不過跟目前中國的憤青並沒有太多關聯。

“憤怒的青年”,曾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的一個文學派別,也是小規模的一次文學運動。它產生在五十年代中期,因其代表人物之一約翰?奧斯本於1956年發表劇本《憤怒的回顧》而得名。屬於這一派別的代表作家還有約翰?韋恩、金斯萊?亞米斯、亞諾德?韋斯克等等。這些作家有的出身於工人階級或社會的中下層,對當時英國推行的“福利國家”政策不滿,對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勢利深惡痛絕,並把這種憤怒的情緒通過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他們之間也許不盡相識,沒有共同的組織,但在思想觀點和創作傾向方麵是頗為一致的。

這一派別的文學創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幾乎全部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隻是程度和手法上有所不同,有的辛辣攻擊,有的冷嘲熱諷。他們的作品大都取材於中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同情勞動人民處境的不幸。在藝術上,大都采用現實主義的方法。1954年,約翰?韋恩的小說《每況愈下》和金斯萊?亞米斯的小說《幸運兒吉姆》,是這一派別的最初之作。1956年,青年作家約翰?奧斯本的劇本《憤怒的回顧》上演,劇中主人公對社會現實進行全麵的否定和攻擊,體現了憤怒青年的思想和情緒。因此,這個劇本被認為是“憤怒的青年”文學的代表作。

作為一個文學運動來說,“憤怒的青年”在英國風行十年之久,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們的作品往往不為廣大勞動人民所理解,雖然這些作品呼籲社會改革,但未能觸及社會弊病的真正根源,不能指出改革社會的正確道路,也看不到推動社會改革的革命力量。60年代後,這個文學運動漸趨消失。有的作家改行撰寫暢銷小說,有的消極頹唐,有的悲觀失望,隻有少數能堅持文學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一些較好的小說。目前的英國已不存在“憤怒的青年”這一文學派別和文學運動了。

很多人認為“憤青”這個稱號也是網絡時代的產物,他們錯了。在中國,憤青大麵積出現的曆史要遠比小資長。“憤青”這個詞上一次的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的幾個代表人物為“憤青”貼上了標簽。

北島是一個,北島在人們日漸隻滿足溫飽即安時大膽地指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征,而高尚最終隻能成為高尚者的墓誌銘,對此,他大聲高呼——“世界,我不相信!”,說到——“如果有一千次跌倒,我將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來!”至今,他的呼喊使每一個回想起來的人們的耳內轟然作響。

羅大佑是一個,就是那個高唱《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童年》的總作抑鬱狀的台灣青年歌手。他為社會的畸形發展憂心忡忡,以至怒不可遏;為比他還年輕的一代人的荒誕無稽而發出老人般滄桑的哀歎。

還有一個,有一年他穿著一身舊軍裝、蘿卜褲、一隻褲腳挽到膝蓋,在一個很嚴肅、很正經的場合歇斯底裏地唱了一首《一無所有》,他有十足的陽剛氣和衝天的怒氣。他就是崔健。

可以說憤青的黃金時代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後期。

回眸80年代到90年代的青春文化潮,有人中國青年的心靈史大致可劃分為4個時期:

A.80年代中後期的“憤青時代”

1986年5月9日,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以一曲《一無所有》開始了一個時代。那一代青年從“文革”的精神廢墟中走來,他們帶著“傷痕文學”難以撫平的憂憤,“朦朧詩”無法解答的迷惘,終於以《一無所有》發泄了壓抑已久的反思與追問。那時候的年輕人流行穿黑色的皮夾克,把領子高高地豎起來“玩深沉”,他們要麼沉默,要麼一張嘴就是“弗洛伊德”、“存在主義”以及“熵”。“思索”、“思想”與“反思”似乎與那個時代的青年相伴而生。

B.90年代初期的“頑主時代”

侃爺王朔一不留神,開辟了一個“頑主時代”,那時候中國出現了“下海熱”、“明星熱”,人們忙得暈頭轉向,BP機不停地叫,都有些找不著北了。王朔以他的“痞子文學”《千萬別把我當人》、《一點正經沒有》、《誰比誰傻多少》、《過把癮就死》為找不著北的年輕人帶來了一次“大喘氣”,他們開始躲避崇高,還原世俗,流行穿文化衫卻印上幾句沒文化的話:“別理我,煩著呢”、“累不累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為自己還有一點思想而感到痛苦。

C.90年代中期的“白馬王子”時代

由於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港台明星的巨大影響,那時候的男孩子流行扮白馬王子,個個都是那麼多愁善感,女孩子則一律“好純情好純情”地扮白雪公主。他們流行送聖誕卡、疊千鶴、過情人節、唱《同桌的你》、讀《女友》雜誌的“青春美文”。浪漫與多情深深地根植於這群年輕人當中。

D.90年代後期的“後兒童時代”

這一代人沒有束縛了,完全開放了。他們留著周星馳式的“無厘頭”、陳小春式的“古惑仔”、張惠妹式的“我就是我”、還珠格格式的“你是瘋兒我是傻”、範曉萱式的“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他們是“紅旗下的蛋”孵出的“櫻桃小丸子”,他們是“21歲的年齡、12歲的心智”的快樂寶貝。“青春美少女”組合的《快樂寶貝》堪稱“後兒童時代”宣言——“蹦蹦跳跳/玩玩鬧鬧/正因為年少/有些單純/有些天真/有些不重要……”

憤青最大的特點是熱血與衝動,而這一些,都是緣於年輕。

因為年輕,他們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對未來充滿了理想與夢幻,也由此對現實種種合理或不合理存在充滿了懷疑甚至怒不可遏;也是因為年輕,他們響亮呐喊中富於喧嘩的激情而遜於深沉的理性,長於橫掃一切舊秩序的破壞而拙於一磚一瓦的建設。他們之中既有魯迅這樣不屈不撓搗毀鐵屋子孤獨而堅韌的勇士,也有王小波同樣以筆為器嘻笑怒罵打掃垃圾的智者,但是同樣,打著憤青旗號的人群中也充斥著大量僅得怒罵之皮而無正義之骨浮躁青年,更有懷著某種目的混跡招搖其中的投機分子,這使的“憤青”這個詞語包含了更多難以喻明的色彩。

九十年代後互聯網的出現,大量的憤青在網上冒出,而日益承低齡化趨勢,由於互聯網匿名和近乎無限自由的特性,憤青的素質和言辭也亦有普通下降之趨勢,最突出一個特征就是為憤而憤,為罵而罵,唾液亂濺,版磚橫飛,卻多為雞毛蒜皮的個人和意氣之爭。

羅素說過:參差多樣乃是生活幸福之源。一個文明成熟的社會,應該盡可能善待各種各類不同類型人群的存在,比如憤青,比如小資。他們都是環境和社會的產物,小資們是溫順的,憤青顯得有點不安分。但在社會預防措施到位的情況下,有時甚至不妨鼓勵“憤青”。年輕人膽氣旺盛,富於正義感,充滿進取精神,故而成為“憤青”,原是成長過程中的尋常階段。正是一代代青年人身上旺盛的正義感,才實際維持了人類道德文明曆數千年而不墜。一個社會允許青年憤怒的程度越高,它的文明基石往往也越可靠。

但就“憤青”這一麵來說,仗著自己的“憤青”地位而一味自雄自傲,又明擺著不像是有出息的樣子,他反而有必要多從消極麵看待自身的烈火濃情,多一份內省的警覺,在青春洋溢之際不忘輸入理性血液。

“憤青”情緒表明了一個人還保留著向上發展的空間,表明他天賦的正義感還遠遠沒有被凶險的社會環境消耗掉,但若停留乃至陶醉於“憤青”氣質,又會使向上的階梯發生拗斷,甚至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流氓的邊緣。

如果一個人在30以前沒有做過憤青,那他沒有良心;如果一個人在30歲以後依然是個憤青,那他沒有頭腦。

《憤青時代》事件

2002年的盛夏,最熱的莫過於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憤青時代》及其作者掀起的"胡堅事件":武漢市十四中學高三(9)班學生胡堅,把自己在網絡上受到很高評價的三篇小說和一篇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的教育論文結集為《憤青時代》出版,公然聲稱出此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北大的特招,一時引起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胡堅1983年11月生於武漢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從小喜歡讀書,尤其偏愛曆史,終於在高二的自習課上,開始了思如泉湧的創作,一口氣寫出了《亂世嶽飛》、《RPG楊家將》、《寵兒》等中篇小說,這些小說和他的一些理性文章在網上流傳廣泛,他常用網名“刺小刀”和“文嚎”。今年他的作品才開始從網上走到網下,2002年1月《萌芽》雜誌第一期發表了他的小說《寵兒》;

2月,新浪網為其開設署名“文嚎”的作家專欄,這也是新浪網首次為一個在讀高中生開設作家專欄。3月,知名學術刊物《東方》發表其一篇論述教育問題的小文章《轉型代價、人口危機和教育問題》。4月,在文化界紀念王小波的活動中,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之一的胡堅頗為活躍,寫了不少論及王小波的文章發表。5月初,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一舉推出小說集《憤青時代》,並聲稱出版此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展示自己足以驕人的文學才華從而獲得一個北大的特招名額。

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一條常規的成才道路,胡堅隻好頂著來自父母的壓力四處奔波。“我的第一部小說17萬字,最後一個晚上拿出來修改的時候被媽媽看到了。作為一個應該專心迎考的高三學生,我根本無法解釋握在手裏的紙張是什麼。爸媽批評我,還是希望我能好好考大學。但第二天,我還是逃課拿著書稿去找出版社。”手稿送給編輯,幾天之後的回複都是否定的。胡堅讓各地的朋友幫忙聯絡,很多出版社一審二審都過了,三審還是被拒絕。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又不讓學校反對,胡堅總是在中午休息時間打電話和各出版社聯係,午飯時間早已被他從日程表上刪去。

半年前,胡堅把書稿通過朋友轉給了北大的餘傑,這個和他感同身受的青年,找到了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周百義社長。幾年前餘傑那些流傳於各大高校的手抄稿,也是在周社長的幫助下出版的。於是有了《憤青時代》,它成了胡堅北大夢的一個寄托。

剛剛參加完北大招生谘詢會的北大中文係年輕學者孔慶東看了胡堅的書後,非常欣賞他的文學才能,但他矛盾地表示:“現在的情況看來,偏才和高材生逐漸分離成了兩撥人,這讓我們非常矛盾。我們不希望放棄任何一方,也希望能給那些在某一領域有突出才華的年輕人以機會,讓他們在成長的年齡可以接受北大文化的熏陶,但目前文科生沒有相關的保送政策。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文科的才華很難界定,有了政策就會有人通過這個缺口牟取私利。”

少年偏才想進北大的事並不少見,中文係博導曹文軒老師的案頭,總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作品,他們幾位前輩也沒少為了幫這樣的偏才生進北大奔走呼籲,但理科有相關政策,比如奧林匹克競賽冠軍可以免試入學,而文科一直沒有,幾位教授的呼籲也沒有結果。

網上大討論眾說紛紜,憤青派主要觀點對胡堅的作品表示認可,對胡堅後來要求上北大的行為進行了抨擊,並闡述第個人自己對憤青的理解:

“我理解憤青應為:青年的憤怒源於對現有秩序及環境發出的質疑與不滿,並非為一己私欲。不滿是好事,不滿是向上的車輪,由不滿而憤怒,由憤怒而鼓與呼,由鼓與呼而達群策群力,而最終達到改良的目的、進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