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借刀殺人(2 / 2)

宋清平瞅著銀子,眼裏突然閃過一絲奇怪的神情,隨即他悲愴的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銀子你們拿回去吧。沒了兒子,我還要銀子幹啥?”

張牛說:“宋老爺,宋兄弟死了,以後我們就是你老的兒子,以後有事你老盡管吩咐。”

宋清平一聽,忍不住一臉感激:“好,好,人們都說世態炎涼,沒想到寶兒還有你們這樣義氣的朋友。錢嘛,我不缺,我隻是為我以後發愁呀。常年說養兒為送終,如今寶兒一死,等到我咽氣時,連個給我扶柩哭喪的人都沒有啊。”說罷,忍不住哭了起來,張牛李麻子也是一臉哀泣。哭完,宋清平突然麵露難色,憋了好幾次才說:“老朽有一個難言之求,不知該不該對兩位說。”兩人問是啥事,宋清平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寶兒一死,我宋家斷了香火,而我宋清平又無侄子外甥,如果兩位不嫌棄,肯不肯做我的義子?你們盡管放心,等我歸西後,我宋家的家產田地,均分給兩位,如何?”

張牛與李麻子麵麵相覷,簡直不相信天底下還有如此的好事,忙不迭的點頭答應。宋清平十分高興,請來了村裏的裏正當保人,認了張牛和李麻子為義子,約定他百年之後,張李二人為他哭喪抬柩,行孝子禮,而宋家所有的財產全歸二人。

自從認了兩個義子,宋清平整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安心養起了老。而張李兩人儼然也把宋家當成了自己的,讓自家老小般到了宋家的高堂大屋居住。外人則羨慕的眼紅,說張牛和李麻子真是走了****運,宋家的財產可不是個小數目。

不久後的一天,應縣的知縣正在大堂批閱公文,一個衙役氣喘籲籲的奔進來喊:“老爺,不好了,大街上有人貼了張反……反詩。”

什麼?反詩!知縣大驚失色,接過衙役揭下的反詩一看,臉都嚇青了。反詩上不但大罵當今皇上,還滿口汙言穢語,而更讓人吃驚的是,反詩上竟然明目張膽的題著做詩人的名諱--宋清平。

知縣嚇壞了,如果此事鬧大,他這頂烏紗丟了事小,弄不好腦袋也要搬家。於是他急忙帶上一班衙役,趕往宋家村捉拿反賊宋清平,不料衙役把宋家村翻了個遍,也不見宋清平的人影。跑了反賊可不得了,知縣一聲令下,把張牛李麻子全家抓了起來。張李大喊冤枉,知縣冷笑:“老子跑了兒子抵罪,你們是宋清平的義子,他跑了,不抓你們抓誰?”

張牛李麻子傻了眼。的確,因為按照大明刑律,題反詩是大逆之罪,罪該誅九族,滅四鄰,這叫“連坐”。由於宋清平既無遠親,又無近鄰,主犯一逃,張李就要抵罪。張李此時才知道被宋清平害慘了,日夜在大牢號哭喊冤。知縣為了平息此事,見一時抓不到宋清平,就拿張牛李麻子開了刀。

此事一時鬧的沸沸揚揚,可是題反詩的宋清平卻一直下落不明。兩年之後,宋家村有人掏村裏的一口枯井時,挖出了一具屍骸,屍骸身上還壓著一塊寫滿字的石板。讀罷石板上的字,人們大吃一驚,又感到匪夷所思——屍骸正是宋清平。

原來,當初宋清平出門尋子時,意外從一個外地藥材商那裏打聽到,宋寶兒與張牛李麻子販藥材時,為了一點利錢,宋寶兒與他二人鬧得很僵。後來張牛李麻子告訴他,宋寶兒是自己獨自先回來的,可那個藥材商卻一口咬定,他曾經親眼見到三人一同返鄉。張李為什麼要撒謊呢?等宋清平得知了兒子的死訊後,才猛然醒悟,猜測當初張李與兒子產生矛盾後,懷恨在心,又見宋寶兒賺了不少銀子,就起了殺心,在回鄉的途中,二人將宋寶兒勒死,搜走了宋寶兒身上的銀子後,將屍身沉塘。

才開始,宋清平隻是猜測,後來等他見到李麻子給他的銀子後,便立即確定了自己的猜測是對的。因為知子莫若父,宋寶兒從小有個習慣,喜歡用指甲在銀子上刻個月牙形的凹痕,而李麻子給他的銀子裏,有幾錠上麵恰巧有月牙形的痕跡。因此他斷定,殺死兒子的凶手,正是張李二人。

知道了凶手,可如何給兒子報仇呢?此事他沒有一點證據,憑的全是自己的一麵之詞,告官,打不贏官司;動手,他一個老翁顯然不是兩個壯漢的對手。該如何是好?思來想去,憑借多年在衙門的見識,他終於想到了一個殺招--先以家產為誘,認張李二人為義子,然後題反詩,再悄悄投井自盡,假裝潛逃。朝廷刑律,大逆之罪主犯潛逃,要連坐親屬,他遠無親朋好友,近無四鄰八舍,妻兒又亡,張李又是他的義子,此時二人就是有一千張嘴,也說不明白,辯不清楚了。

此招借刀殺人,幹淨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