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歲時佳節與審美情趣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朋友,這是一首描元宵佳節的著名詞章,你看滿城花燈,燦爛輝煌,滿街遊人,喜氣洋洋,笙簫鼓樂,魚龍起舞,衣飾鮮美,暗香湧動,月光燈影交相輝映,人影幢幢,穿梭其中。這是—幅何等絢麗的畫圖啊。
元宵燈是不可不看的,它是我國傳統的工藝之一,無論是形態,色彩,無論是光影、線條,都透出一種高雅的美感,令人驚歎不已。
當你置身燈前,你會領悟到古人所寫的詩句的妙處,“疊玉千絲類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構思之巧,製作之精,使你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染、美的啟迪。
農曆的二月是植物欣欣向榮的時期,古人就以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題名“花朝”。
因為“花朝”是百花生日,這一天,民間在花上係紅彩,或是紅的絲絛,或是剪裁紅紙裹貼樹幹,表示慶祝。這風俗在古書中有記載,當然帶有神話的色彩,說是有個叫崔令徽的人,接受了花神的請求,在花園東麵樹立朱幡,抵抗狂風,使百花不受侵害。
不管這風俗是怎麼來的,但這時候百花競放,已是鮮麗非凡,再加上紅絲絛的襯托,就更是喜氣橫溢了,它給人以感官上的滿足,色彩的多種多樣,美也就自然地流露出來了。
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它的來由卻有些兒淒涼。相傳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郭虞的人,生了三個女孩,在三月三日這天同時死去。人們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日子,大家都到水邊上去祈禱、洗濯,以汰掉晦氣。但這種儀式,在後來逐漸地拋棄了,代之以看花,折柳,踏青,遊覽名勝,召宴親友,利用曲水浮酒杯、利用畫船作水戲等活動,使這個節令有了娛樂性、審美性。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在公元353年的“上巳節’,與四十位友人,在蘭亭舉行了—次著名的詩酒集會。到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王羲之寫了—篇《蘭亭集序》,至今傳誦不衰。
這一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四周的風景又非常好,“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所謂“流筋曲水”,把漆製酒杯盛上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誰麵前,誰就取杯喝酒。喝一杯酒吟—首詩,所以這次盛會,稱之為“蘭亭盛會”。
後來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這一天舉行詩酒盛會,“上巳節”實際上成了一個詩歌節,產生過許多佳作。
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賞月便是一項最具有美感的活動,清輝萬裏,大地如銀妝玉砌,一切都晶瑩透亮,一切都如奇瑰的夢境,讓你陶醉不已。同時,美好的月光,使你想起一家的團圓的歡樂,想起離別在外的親友,想起一個人必須襟懷磊落……
宋代詞人張孝祥曾寫過一首詞,叫《念奴嬌?過洞庭),詞中說:“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月光,湖光的透明晶潔,使人的身心也變得“澄澈”,這是一種自然美對於人的情緒感化。蘇東坡的名作《水調歌頭》,寫中秋美好的夜晚,對弟弟的懷念,聯想翩飛,情感真摯,成為千古絕唱,誰不愛這樣的詞句呢:“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到了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這又是別一番風味了,秋風清颯,水流澄碧,金菊怒放。我們此時會想起“龍山落帽”的故事。
孟嘉是晉朝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他與桓溫等人同登龍山,孟嘉觀美景出了神,連帽子被山風吹落也不知道。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貫菊、佩萊萸,吃重陽糕……,一係列的活動無不充滿詩情畫意。
王維寫過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二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萊萸少一人。”
在秋天登高望遠,無疑是一大樂趣,天空萬裏無雲,眼界寬闊,加上氣候涼潤,在賞景時無風雨、炎暑之擾,所以心境特別平和,對於美的感受力也就分外敏捷。
在這天賞菊,也是一件雅事。而且無論男女老少,都“菊花須插滿頭歸”,與大自然表示一種特別的親近感。
在宋代,甚至連酒店都用菊花紮成一座“花門”,讓喝酒的人從菊花門下進出。喝完酒離開時,還可拔一枝菊花插在帽簷上呢。
正因為我們的許多歲時佳節,具有一種審美功能,所以千百年來為我們民族所喜愛,因為它陶冶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激發了我們對於美的追求。美,總是有生命力的。
—般人認為農曆六月六日的“曬書節”,總該沒多少情趣吧。不是的,“曬書節”很有情趣。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湘潭的雨湖邊,周圍鄰居多是一些世家子弟,家藏的書籍字畫不少。這些東西在平日是秘不示人的,但到了“曬書節”這一天,各自在小院中擺上門板,攤開來曝曬,那些精美的線裝書及名貴的古畫,曾讓我們這些小孩子驚奇不已。特別是這些字畫的主人們互相串門,品評書畫,高談闊論,引經據典,這場景好多年後還留在我腦海裏,總覺得那份“美”那份“雅”,太讓人羨慕了。
長大了小居然弄起文拳來,所以我的藏書也就日益增多。到了六月六日這天,我也要在陽台曬曬書,邊曬邊翻,從書的裝幀設計到標題內容,都能引起許多美好韻聯想:這書是從哪裏買的?題簽上告訴我是在西湖邊一家書店或是春城昆明所購,有些書是友人的簽名贈書,意義又更不同一般,想起交往中的許多趣事,心馳神往,有些書是父親傳下,仿佛他的音容笑貌重現眼前……
第四節歲時佳節與童年思維
人類的童年時代,就是原始初民社會。在這時候,人是非常渺小的,而對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他們睜大驚恐的眼睛,蜷縮在洞穴裏,一切都無可奈何。同時,又生發出許多奇異的想法,山風的呼嘯,雷霆的轟鳴,日月的運行,江流的奔淌……,這一切都有靈魂,都是神的化身。為了祈求平安,他們對大自然的一切都表示由衷地崇拜。於是,在人類童年的思維中,有了太陽神,太陰神,北極神,山神,河神,雷公、電母,風婆……。這種思維屬於直覺思維,它不依據因果的推衍,並不要說出“為什麼”來。或者隻有一個現在看來覺得非常可笑的道理。但是,這種童年思維,卻體現出—種直率、純淨、奇麗,恰恰與文學藝術的思維方法有不少切合的地方。
中秋節的“祭月”,祭拜的就是月神,又稱太陰神。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會,祭祀的是土地神,因為這天是他的生日。農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卻是百花的生日。這些都是萬物有靈的反映。
歲時佳節還體現了古人乞求避開災疫,以使身體健康的意向。
我曾說過的“上巳節”,人們到水麵去洗滌、祈禱,就可以去掉晦氣。還有清明節放風箏,說是可以放掉不吉的征兆。我們不必深究它是否有道理,隻是欣賞這種良好的願望。
還有重陽節的登高,也是認為登高可以避禍免災。重九為何有災呢?在古人的觀念裏,—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數之極,也稱作老陽,所以古語說:“九為老陽,陽極必變。”況且九月九日是“重九”呢,大大不吉,必有災降,故須登高以避。
端午節就更慎重了,在門上插係“蒲劍”(菖蒲)、“艾虎”(苦艾)以避邪驅瘟。母親用手指點著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就可以長命百歲,無災無病了。
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不少。從中可以看出人類童年所留存的思維形態,對我們研究風俗的形成和發展,是大為有益的。
人類有童年時代,每個人也有童年時代。
童年,對於我來說,留下過許多極為美好的印象,這些印象又大多與歲時佳節有關;所以更加久久難以忘懷,可以說這是因為—種雙重的童年思維所起的作用。
孩提時代,過年最盼望的事莫過於壓歲錢了。
壓歲錢是長輩發給後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團年飯後,人人坐在桌邊不許走,由長輩發給晚輩,並鼓勵他好好讀書,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麵,天明醒來,往枕頭下一摸,孩子們就會發出一陣歡呼。
所謂壓歲錢,一方麵是體現人類的—種共同思想,特別上年紀的人,害怕時光飛逝,於是要“壓”住它,這當然是十分天真可愛的想法。另外—方麵,是孩子們得到的一種歡樂與快意,可以用長輩賚賜的壓歲錢,買鞭炮,買小人書。這在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的回憶文章中,可以體會到這種心情。
我記憶中的中秋節,除了月光的美麗,月餅的香甜外,還有“燒寶塔”的遊戲。
當月亮碩圓地升上來後,我們幾個小夥伴便到湘江邊上去。一江銀波閃閃爍爍,月光漂在水波上,如—層銀箔,沙灘上仿佛鋪了千層霜,風涼爽地吹拂著,這一切都像童話的世界。我們拾著碎磚,瓦片,歡呼著壘起—座寶塔。寶塔是疊壘的,四麵都留著大大小小的洞眼,寶塔的裏麵塞滿了幹柴、茅草。於是點起火來,開始是煙直往外冒,不一會,風助火勢,熊熊地燃燒起來,每個洞眼裏噴吐著火舌,漸漸地把磚、瓦燒得通紅。這時,大家把從家裏帶來的鹽,灑在燒紅的寶塔上,“嗶嗶叭叭”的響聲非常清脆,好像是放炮仗。我們圍著寶塔笑啊、跳啊,—直鬧到夜深人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