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雅的茶文化(1 / 3)

朋友,“茶”作為—種文化,在我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每當你去翻閱一些古人的詩文集,便可覓到許多關於茶的句子,芳芬撲鼻,令你口齒生香。比如,“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矮紙斜行閑作書,晴窗細乳戲分茶”;“小石泉冷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真是多不勝舉。

茶源於我國,而飲茶又始於何時呢?據《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氏雖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但他可作為公元前2730年神農時代的象征,那麼可以粗粗推算,飲茶在我國至少已有近五千年的曆史了。

真正將茶文化係統地描述,使之理論化的是唐代的陸羽,他著有《茶經》、《茶記》等專門書籍,所以後人稱他為“茶聖”,“茶祖”。此後,關於茶文化的著作比比皆是。

朋友,我在這裏不想論述茶的曆史沿革,而是想說,自漢代以後,飲茶除了健身、解渴之外,漸漸地變成了一種審美化的活動,特別是到了唐代,至宋、元、明、清各朝,從飲茶的環境到茶具的講究,從茶葉的選擇到水質的辨別,從烹茶的火候到品茶的程序,都充滿了意味,變得十分的優雅。所以古人在《茶錄》中說:“其旨歸於色香味,其道歸於精操潔。”

我要向你講述的即是關於“茶文化”中的有意味的內容,這樣,當你的朋友謁訪你的時候,你將在請他們晶茶中,具有一種高雅的趣味,享受人生的底蘊。

我想,你是不會厭煩的。

第一節關於日本的茶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隋唐以來,兩國之間就已往來頻繁,茶文化便是在這種友誼的氛圍中,由中國傳到日本去的。

在我國古代,茶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南方,更是寺必有茶,教必興茶,禪必飲茶。所以,日本的榮西禪師先後兩次到中國留學,回國後,不僅傳授了佛宗教義,而且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他把《茶經,中的“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奉為聖言,著有《吃茶養生記》。他把唐宋時代的“茶宴”,“茶會”、“鬥茶”、“點茶法”,各種茶具以及“抹茶”的方法等逐漸傳人日本,結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藝術特長,道德風貌和哲學思想,便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

所謂茶道,就是通過沏茶,飲茶的一整套方法,增進友誼,養心修德,學習禮法的一種獨特儀式。

正規的茶道是在九平方公尺見方的茶室中舉行,而茶室多選擇在環境幽雅的山石叢林之中;參加的人隻限三,五人。

茶室正中置放炭爐,水壇和各種茶具。

茶道的道規很嚴格,“四規”、“七則”要一絲不苟。“四規”即和、敬、清、寂,就是對待客人要和睦親密,相互尊敬,茶室的布置要幽雅清靜,室內陳設要有書,畫,古玩等。“七則”包括“點茶”的濃淡,茶水的質地,煮茶水溫的高低,火候大小,爐式和方位,煮茶的白炭以及茶室的“插花”。

舉行茶道儀式時,先由主人跪在門前迎客,客人一一躬身進入茶室,態度謙和。如來客為武士或軍人,就要卸下佩帶的武器,放在茶室外的架上,以示茶室內的和平氣氛。來客入茶室前,還必須洗手、嗽口,表示自己的淨潔。客人進入茶室後,賓主相互鞠躬,主人感謝諸位的蒞臨,客人感謝主人的盛情邀請。然後,客人們鑒賞四壁書畫,茶室布置和插花藝術,並依次雙膝盤坐成圈。

這時,主人開始忙於生火煮水衝茶。茶道多用抹茶,衝泡時濃如豆羹,需要用特製的竹帚攪拌,直至麵上浮起泡沫為止,再衝水分裝各碗,依次遞給客人品飲。客人恭恭敬敬地用雙手接過茶碗後,應先欣賞一下茶碗和茶湯,然後緩緩品啜,而且要讓茶湯在舌間滾動,發出細微的聲音,以示讚賞。待客人品飲完畢,主人便請大家玩賞精美茶具。儀式結束,客人們鞠躬告辭,主人再次跪坐門側送客。

與茶道密不可分的是花道,因為是茶道插花,講究一種單純美,有時隻用一朵花插在花器中,以免客人欣賞茶道藝術時分散精力。冬天一般用紅梅和山茶花,夏天則插上還閃爍著晶瑩露珠的荷花。

朋友,我把日本的茶道講述完了,無非是讓你體會—下此中的情趣,你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茶道“四規”中的“清、寂”二字,這可以說是茶文化中的很值得玩味的格調,或者說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哲學的思考,一種美學的標準。因為日本的茶道,是我國茶文化的一種移借,這“清、寂”的韻致,我將在下麵的文字裏和你細細的討論。

第二節櫳翠庵的茶文化形態

朋友,假若你讀過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就該知道在那一座偌大的大觀園裏,有一個清幽雅潔的櫳翠庵,裏麵住著貌美質潔、飄逸清高的女尼妙玉。這位妙玉“文墨也極通,經典也極熟,模樣又極好”,她懂得琴、棋、書畫,懂得園林藝術,自然也深諳茶文化的妙處。

首先她是一個佛教徒,身在紅塵之外,著意於參禪悟道,所以說她是清靜無為的。她不需為世俗的事所奔忙,於是又占著了一個“閑”字。她住的櫳翠庵,有一院茂盛的花木,有靜潔的撣堂,無塵囂之聲,這環境實在太好了。

當賈母領著一行人來到櫳翠庵,見院中花木繁盛,便發出了讚歎之聲:“底是他們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好看。”邊說邊往東禪堂來,妙玉笑著往裏讓。這位賈府的老祖宗居然很大度地說才吃了酒肉,恐怕衝撞了菩薩,“我們這裏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裏麵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即有蓋的小茶盅)。因為賈母不吃“六安茶”,所以泡的是“老君眉”。這兩種茶都是名品,可見妙玉是備有多種名茶的。泡茶用的水,是舊年積存的清潔的雨水,密閉封存使之澄清,然後燒沸用來泡茶的。除賈母以外,其他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當然也是一種名貴的茶具。

妙玉在招待寶釵,黛玉和寶玉飲茶時,規格又不同子前者。地點是一間清潔素雅的“耳房”,而且“妙玉自向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

給釵斟茶的杯子,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可見這隻杯子是很名貴的,它是晉代著名富豪王愷的珍藏,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又題有款識。

給黛玉斟茶的杯子,形狀似一隻小小的缽子,上麵有三個垂珠篆字“點犀”。這是一種用珍貴的犀牛角做成的飲器,對著光看,呈半透明的杏黃色。

給寶玉斟茶的器皿,先準備用綠玉鬥,後改用“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盒”(盒,即大杯)。

烹茶的水就更講究了,是五年前妙玉在玄墓山蟠香寺住的時候,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一花甕,埋在地下。

從櫳翠庵的茶文化形態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許多有意思的東西。首先是環境的幽雅,決不肯稍稍染上俗塵,接著可看出主人的高雅,是一種清寂中的高雅,以及茶友(主要是寶玉,寶釵,黛玉)的審美情趣,然後可以見到茶具的講究、水質的雅潔,這些是構成茶文化的不可少的因素。

這裏,我想對“梅花上的雪”作為水源的象征意義說上幾句。梅花在我國人民心中,素以孤清、淡遠著稱,其影清疏,其香清遠,其骨錚錚,其質純淨,而雪晶瑩潔雅,覆在梅花上,互相映襯,實在是占盡千種情韻,成為了主人和茶友人格的外現。

紅熾的炭火烹著這素淨高潔的水,然後去衝泡著在雲霧中采摘的名茶,再斟入珍貴的器皿,由一些雅閑之土來晶啜,這一切都是充滿美感的,具有詩的格調,具有畫的氣韻,誰不心向往之呢?

第三節茶與水的象征意味

朋友,我上麵講到櫳翠庵的茶文化形態,其每一個細節無不滲透了這四個字:清、靜、潔、雅。它既是指大的環境,氛圍、情緒、心態,同時又是指細部的技術。所以,在這—節我將講“茶與水”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