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員進門就把光碟遞給他道:“放放看看,看看效果究竟怎麼樣?”

中年男子猶豫了一下,還是接過了光盤,隨口請業務員坐下,放了光盤,發現質量果然不錯,找借口道:“孩子上中學就要花那麼多的錢,不知道以後怎麼辦呢。”言下之意就是說沒有錢買這光碟。

業務員說:“這沒有辦法,孩子就是個花錢的事兒,誰叫咱們是做家長的呢?”

說到這裏,中年男子就開始與業務員談起了孩子的問題,先說自己為孩子多麼操心,又說自己為孩子受了多少累。

業務員很有耐心地聽他訴說,時而感歎一下,附和兩句,一會兒,中年男子就拍起了業務員的肩膀道:“其實我知道,咱們都過得不容易。”

眼看事情是沒有希望了,業務員看了一下手表,連忙起來說:“時間不早了,我還得繼續工作呢。”說完就望著中年男子手中的光碟。

誰知中年男子說道:“給我10張吧。”

業務員奇怪地說:“這遊戲光碟兩張就足夠了,不用那麼多。”

“我朋友的幾個孩子也都快上中學了,我順便也送他們幾張。”

就這樣,業務員賣出了10張光碟。

這個業務員在整個推銷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在與顧客拉家常,談孩子的上學,談家長的壓力,最後意想不到地達到了推銷的目的。

拉家常之所以會促成推銷的成功,是因為家常話能幫助模糊和淡化兩者之間的對立關係,把陌生乃至敵對的關係向著親人或朋友之間的關係轉化,同時還可以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共鳴。所以,如果能夠不那麼勢利,目的性不那麼強烈,不是簡單地把別人當做自己實現利益的手段,而是把別人當做自己的朋友,拉拉家常話,反而能讓人主動地購買產品。

14.幫助顧客尋找需要

需要有的是顯而易見,有的則是深藏不露。對於顯而易見的需求,顧客往往自己會主動購買所需之物。對於深藏不露的需求,顧客往往自己都沒有發現,作為一名推銷員,要幫助顧客找到他隱性的需求,或者幫助他開發需求,讓顧客看到自己都沒有發現的需要。

布魯斯學會是一個專門培養推銷員的地方,每次畢業的時候都要做一道實習題目。這一屆恰好趕到小布什當選為美國總統。學會就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把一把斧子賣給小布什總統。很多學員都進行了努力的嚐試,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大家發現布什總統並不缺少任何東西,更不用說是斧子。但是,有一個人卻成功了,他就是喬治·赫伯特。

他給小布什寫了一封信,說了幾句很簡單的話:“我在參觀您的農場時發現裏麵長著許多的矢菊樹,但是有的樹死掉了,木質已經變得非常鬆軟。如果用小斧子的話則會顯得太輕,所以最好就要一把老斧子。我有一把祖父留下來的斧子,非常適合您的需要,如果您想要的話,可以給這封信的信箱回複。”

誰都沒有想到,布什總統真的回了一封信,並且還寄送了15美元,買下了一把斧子。

作為一個總統,顯然不會發現自己的農場需要一把斧子,更不會認識到自己需要一把怎麼樣的斧子,但是經過推銷員的詳細說明,讓小布什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同時感於推銷員的仔細和殷勤,小布什就買下了斧子。

除了幫助顧客發現他的隱性需要之外,還要幫助顧客開發他的需求,隻要是有益於顧客的需求開發,往往能夠促成推銷的成功。

有三個人去一家梳子廠應聘銷售的職位,麵試官交給他們一個任務,那就是要把梳子賣給和尚。

第一個人聽到這個題目,想和尚根本就沒有頭發,怎麼會用梳子呢,於是立即就放棄了。

第二個人接受了這個任務,來到了一座寺廟,找到了主事,說:“您看來這裏燒香的人這麼多,很多人的頭發常常會被風吹亂,如果您這裏有一把梳子,讓前來燒香的人把頭發梳一下,也顯得對菩薩的尊重。”

結果這個主事覺得有理,買了一把。

第三個應聘者也接受了這個任務,他來到了一座千年古刹,找到了這裏的方丈,眼看這個方丈善於書法,於是就說:“您的書法十分有名,梳子是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如果在梳子上刻上您寫的字送給燒香之人,那麼他們每天早上就可以誦經念佛,這不是非常好嗎?”

方丈覺得此話不錯,於是與這個梳子廠簽下了訂單。

顯然,第一個應聘者沒有開發顧客需求的思維,所以就直接放棄了。第二個應聘者從實際問題出發,幫助寺廟開發出了一個需求,所以賣出了一把梳子。第三個應聘者則從大處出發,替寺廟開發出了一個大宗的需求,所以簽下了一個大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