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的推銷就是將鄉情介入推銷之中,通過自己的介紹,故事的回憶,以及照片的展示,來影響人的情感,達到推銷的目的。
其實所有的推銷,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找到對方的需要,很多人隻是把眼光定在商品本身,卻忘了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而感情則是需要的重中之重。所以有時候,別人單純地從價值的角度來考量,也許不會購買你的東西,但是如果你能夠滲入情感,那麼別人就有可能會買了。
12.先給顧客帶去利益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推銷商品就是推銷員撈取利益的一個過程。如果能夠先給顧客帶去一些實際的利益,往往就能讓他不好意思不買你的賬。
一位推銷員去商場推銷一樣商品,但是商場的經理卻表示沒有時間與他商談,推銷員笑了笑道:“沒有關係,那就當我是一個來買東西的人好了。”
人家來買東西,經理自然不能阻攔。推銷員看到旁邊一套床褥,問經理賣得怎麼樣?
經理歎了口氣道:“一般般,一個新品牌都是慢慢被大家接受的。”
這時推銷員說:“我給你出一個點子,可以在樓梯口放一套床褥,然後打個牌子,寫幾個字:‘踩斷一根簧,送您一張床。’”
經理照他所說的辦了,果不其然,當顧客來了之後,一個個都先踩踏床褥,有的人更是在那裏蹦跳幾下才過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給商場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看到這麼好的景象,這個經理不由自主地要請推銷員吃飯,並且主動提出要買他推銷的商品。
這個推銷員為了推銷自己的商品,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幫助商場賣出了那麼多的貨,使得商場的經理主動提出要與他合作。
一個農民種了很多的蓮藕,每到夏季都會收獲很多的蓮蓬,於是就騎著自行車把蓮蓬帶到城裏去賣。
最初,人們經過他的身邊,一個個都隻是看看就走了,農民的蓮蓬一個都沒有賣出去,感到非常喪氣。
後來,他就把自己的蓮蓬掰開了幾個,隻要有一個人走過來看,他都主動地送幾粒新鮮的蓮子給人家品嚐,並且非常慷慨地說:“隨便嚐嚐,買不買沒有關係,感覺好吃就買,不喜歡吃就不買。”
可是,當人們吃了他的蓮子之後,總是感覺不買點不好意思,於是紛紛就開始掏錢買了。不過幾個小時,他的兩筐蓮子就被拋售一空,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這個農民就是根據買東西的心理特點,先故意讓人吃一點,讓人家覺得白白吃了他的東西,如果不買就會有虧欠的心理,把潛在顧客變成了現實的顧客。
做事比說話更重要,頭腦比嘴巴更重要。如果推銷員隻是一味地磨嘴皮子,那麼勢必無功而返。但是先給人家帶來了切身利益,那就變被動為主動了。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人家還能不接受你的推銷嗎?
13.不妨拉拉家常話
家常話一般隻會發生在親人朋友,或者左鄰右舍之間,如果在推銷商品的時候,拉拉家常,像朋友一樣的交談,像親人一樣的訴說,往往就比較容易促成銷售的成功。
一個業務員挨家挨戶地推銷遊戲光碟,走進一戶人家,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把他堵在門口外麵,不客氣地問話:“幹啥的?”
業務員回答說:“我是推銷電子產品的。”
話音一落,中年男子就吼道:“走,走,走。”
業務員說:“你還不知道我到底推銷什麼,這樣不是有點不恰當嗎?難道你認識我?”
中年男子說:“我不認識你,剛剛就來了一個小家夥來忽悠我。”
業務員說:“雖然大家都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但是看人可就不能這樣看,那你說說,他是怎麼騙你的?”
“那個小家夥向我推銷影碟,但是一放,那個噪聲呀,比影碟的聲音還要大。”
“這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比就知道了,我這兒是遊戲光盤,你試試看,如果質量有問題,不用你趕,我自己把自己趕走。”
“這玩意兒,我們家不需要。”
“您的孩子多大啦,快上中學了吧?”
“對呀,難道讓我給孩子買遊戲耽誤他們的學習?”
“這遊戲是開發智力的,中學生是開發智力的關鍵時期,難道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點兒嗎?”
“哎呦,這玩意兒家裏堆滿了,再說上中學,還讓他玩這玩意兒,不好好學習?”
“不買沒有關係,我給你看看我們遊戲光碟的質量。”說著就取出了一張光碟。
說了這麼長時間,不讓他進門就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