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凱恩斯派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發現了周期波動中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經驗關係。即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美國一般將之定義為3%)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1%;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1%。
經濟增減VS人口就業
奧肯定律曾經相當準確地預測失業率。例如,美國1979~1982年經濟滯漲時期,GDP沒有增長,而潛在GDP每年增長3%,3年共增長9%。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2%,失業率會上升1個百分點。當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9%時,失業率會上升4.5%。已知1979年失業率為5.8%,則1982年失業率應為10.3%(5.8%+4.5%)。根據官方統計,1982年實際失業率為9.7%。與預測的失業率10.3%相當接近。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為防止失業率上升,實際GDP增長必須與潛在GDP增長同樣快。要想使失業率下降,實際GDP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增長。
研究實際GDP增長與失業率變動的關係,必須根據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是快還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絕不能隻根據實際GDP增長,而置潛在GDP增長於不顧。
需要注意的是,奧肯所提出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之間的具體數量關係隻是對美國經濟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曆史時期的描述,不僅其他國家未必與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國的經濟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軌跡繼續運行。因此,奧肯定律的意義在於揭示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它所提供的具體數值。
經濟增長了,就業率就提高了,這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規律。然而,這條規律如今在中國似乎不靈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失業率也在增長。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85~1990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89%,同期就業人口平均增長率為2.61%;1991~1995年,全國GDP平均增長率為11.56%,同期就業人口年增長率為1.23%;1996~1999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30%,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96%。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而與此同時,登記失業率亦然居高不下。可見,我國就業增長率並沒有隨GDP增長率同步增長,反而出現較大幅度降低現象。被國內外實踐普遍證明的“奧肯定律”,為何在中國“失靈”?
有人認為,很多地方在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都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資金、技術密集性企業替代了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按正常規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會促進另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但中國的第三產業並不發達。有兩種解釋:一是雖然經濟增長了,但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於是內需無法啟動,第三產業發展不起來;二是第三產業雖然發展,但是第三產業的勞動條件和勞工權益太差,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了“工時超長型產業”,自然吸納不了太多的員工。
有資料表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而稅收占GDP比例逐年上升,這幾年政府稅收是國民工資總額的2~3倍。這種現象產生了十分有害的負麵影響:既大麵積地損害了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又限製了正常的就業機會增加,並且損害了民生狀況,進而降低了經濟發展的內需拉動力。
以往,很多人往往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經濟增長可以一俊遮百醜,隻要經濟增長了,社會上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於是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資本利益。
現在,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經濟增長的目的:經濟增長是為了增進民眾福利,還是為了GDP和稅收的數字攀升?經濟增長使人與自然、人與人更和諧,還是加劇了貧富差距以及人與資源、環境、人與社會的緊張對立?如果是前者,經濟增長的正當性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如果是後者,這種經濟增長就是非正義的,不僅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更多的環境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