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
奧肯定律告訴我們,經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口的失業率。事實上,當人口實現充分就業的時候,對經濟增長又會有一個反向的促進作用。
有媒體曾經報道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2001年,家住薑堰市北園新村的奚日祥、陳珍紅夫婦雙雙失業。孩子才上中學,工作沒了,生活也沒了著落。那段日子,他們夫妻倆過得比較頹廢。
他們所在的北街社區居委會了解情況後,推薦夫婦倆分別參加了薑堰市就業培訓中心組織的免費保安培訓與微機培訓。
隨後,社區為他們推薦了三四個崗位,後來終於安定下來,夫妻倆分別在該市保安公司做保安、超市做售貨員,每個月加起來有1300多元的收入。
對社區裏的“零就業家庭”,薑堰市的機關幹部和社區工作者都會開展與援助對象“一幫一”“一對一”服務。自市政府促進充分就業以來,社區134戶“零就業家庭”268人全部重新上崗。
那麼,這個社區裏的零失業是不是就是“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概念。充分就業並非人人都有工作。失業可以分為由於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業和由於經濟中某些難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或稱充分就業的失業率,或長期均衡的失業率。正常經濟發展情況下充分就業率應該是就業率在95%以上。
在經濟學的範疇中,消滅了周期性失業時的就業狀態就是充分就業。充分就業與自然失業的存在並不矛盾,這是因為經濟中有些造成失業的原因是難以克服的,勞動市場總不是十分完善的。這種失業的存在不僅是必然的,而且還是必要的。
“充分就業”實際上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經濟學術語。曆史上曾被描述為不存在(或僅存在最少量)非自願失業情況下的就業水平。今天,經濟學家用最低可持續失業率概念來描述可以長期持續的最高的就業水平。
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非自願性失業,社會就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與某些失業現象的存在並不矛盾,如摩擦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這兩種失業都是正常的,隻有非自願性失業才是真正的失業。隻有非自願性失業消失,社會才算實現了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社會經濟增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要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必須加強經濟幹預,力求達到或維持總需求的增長速度和一國經濟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的均衡。
定律畫外音:從奧肯定律中發現就業潛力
如果把產業結構不合理看做是奧肯定律在中國“失靈”的深層次原因,那麼,一些近期或者短時間內的因素,更應該讓我們學會靈活運用規律。
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周期性調整等因素的幾重影響,2009年成為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就業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較為突出的,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問題。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11萬人,是近年來最多的。再加上前幾年累積下來未就業的100萬人,壓力之大不難想見。同時,我國農村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1.3億人,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都在不斷的降低的影響,大量的農民工需要重新找工作。
一方麵的是壓力增大,另一方麵,卻是拉動力有所減弱。隨著經濟危機的擴展,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回落,尤其是出口的降幅較大,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大幅減弱。對此,我們要頭腦清醒,估計充分。更應該了解奧肯定律的要義,要想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經濟增長速度是繞不開的前提。
宏觀調控講求的是精當和協調,既要讓經濟增長帶來充分就業等目標,也要避免因增長過快而引發過熱。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的背景下,保持合適的經濟增速,對就業作用重大,對全局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