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咱們之前說過《小戴禮記》,當你翻開這本書,裏麵會看到《中庸》的內容。沒錯,咱們今天要聊的《中庸》,它原來隻是禮記裏的一小部分。《中庸》被從《禮記》之中分離出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傳說宋朝有一位名叫釋智圓的和尚,他不念經不打坐,卻偏偏對儒家經典情有獨鍾。有一天,他無意間翻開了《小戴禮記》,一眼就被裏頭的《中庸》篇給吸引住了。這和尚一讀之下,如同醍醐灌頂,覺得這裏麵講的“中庸之道”簡直是人生的真諦。於是,他開始四處宣講《中庸》,成了最早一批《中庸》的粉絲。
就在這時,司馬光老先生登場了。他一聽釋智圓這麼說,心裏也癢癢的,趕緊找來《中庸》拜讀。這一讀,司馬光對《中庸》也是讚不絕口,覺得這本書簡直就是教育界的瑰寶。
再往後,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也讀到了《中庸》,同樣感覺如獲至寶,覺得這本書把儒家的精髓都給講透了。於是,他們極力推崇《中庸》,讓這部書在儒家學派的地位直線上升。
到了南宋,朱熹老先生一出手,更是不得了。他不僅給《中庸》作了詳細的注釋,還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這下子,《中庸》成為了古代學子們的必讀經典。
說起《中庸》的原作者,老輩人可能會告訴你,這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作品。但咱們得實事求是。根據研究,這其實是秦漢時期儒家學者們的集體智慧結晶。不過,子思也確實和《中庸》有著不解之緣,至少他的思想在這本書裏閃閃發光。
那麼,《中庸》到底講了些什麼呢?簡單來說,它講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咱們中國人特別講究的那個“恰到好處”。書裏頭說,要想成為有德之人,你得具備“三達德”,那就是“智”、“仁”、“勇”。還得在五種人際關係上下功夫,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得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五達道”,聽著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得靠那個“誠”字來支撐。
說到“誠”這個字,這是《中庸》裏的核心概念。要想達到中庸的境界,你就得誠心誠意,對自己的心性進行修煉,直到達到“至誠”的狀態。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中庸》裏頭還給我們規劃了一套學習程序,那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話聽起來有點繞,但意思很明確:你得廣泛地學習,然後仔細地提問,深入地思考,清晰地分辨,最後堅定地執行。這五步走下來,你就能學到真東西了。而且,《中庸》還鼓勵我們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別人學一次就會的,咱們就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的,咱們就學一千次。隻要咱們能堅持下去,就算再笨,也能變聰明;就算再弱,也能變強大。
說到這裏,我想提一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也是《中庸》的忠實粉絲。曾國藩一生都在踐行“誠”字,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他都以誠待人,以誠律己。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把《中庸》裏的學問做到了實處。
《中庸》告訴我們,做事要恰到好處,對人要真誠以待,學習要勤奮不懈。我們來看《中庸》,不僅僅是為了了解一部古籍,更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隻要咱們能把這些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信咱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