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閃耀千古的《孝經》(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咱們要聊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做《孝經》。初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講孝順的書嘛,有什麼大不了的?你還真別說,這《孝經》裏頭,學問可大著呢。

咱們先說說這本書的由來。《孝經》相傳說是孔子的作品,但南宋那會兒就有人嘀咕了,覺得這可能是後人給孔子貼的金。到了清朝,大學文家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裏頭說了,這本書啊,更像是孔子那七十多個徒弟各自留下來的作品,後來湊一塊兒,大概在秦漢那會兒被編纂成《孝經》這本書的。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給它添加注解的各類文人足有上百號,熱鬧得很。現在咱們看到的版本,相傳是唐玄宗李隆基注的,宋朝的邢昺還給梳理了一番,也算得上是曆史悠久,來之不易。

《孝經》一共十八章,從頭到尾就講了一個“孝”字。書中認為:孝是老天爺定下來的規矩,是天經地義,人人得遵守的行為準則。孝,在各種美德中排第一位,再沒有比孝更重要了。國君靠孝能治國,老百姓靠孝能安家,當官的靠孝還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和俸祿。

《孝經》裏頭,還有個新觀點,就是把孝順爹媽和忠心君主給綁一塊兒了。它覺得,“忠”就是“孝”的升級版,孝能通天徹地,光耀四海,無所不能。這一下,孝就被捧上了天,變得開始神秘起來。

那麼,《孝經》對“孝”到底有啥具體要求呢?它說了,愛護好自己的身體,別讓爹媽擔心,這是孝的起點;活出個樣兒來,給爹媽長臉,這是孝的終點。孝啊,得從侍奉爹媽開始,中間還得忠心君主,最後呢,得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具體怎麼做呢?平時對爹媽恭敬,讓他們開心;他們生病了,你得憂心;去世了,你得悲痛;祭祀的時候,你得嚴肅認真。這一套規矩,可以說是對“孝”的說明書。

到了唐朝,《孝經》更是被捧上了神壇,成了經書。南宋以後,被列入儒家經典的《十三經》中。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被看作是孔子親手寫的,用來指導未來的寶典,對維護封建社會的那一套規矩,立下了汗馬功勞。

說到這兒,我講一個曆史故事。你們知道二十四孝裏的“臥冰求鯉”嗎?話說在遙遠的晉朝,有那麼一位名叫王祥的青年,他以孝聞名於世,他的事跡被後人編入“二十四孝”,成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王祥的後媽對他並不怎麼友好,但王祥呢,從不計較,反而更加盡心盡力地孝順她。有一天,後媽突然想吃新鮮的鯉魚,這在寒冬臘月,可是個大難題。王祥二話不說,穿上草鞋,就往村外的河邊跑。到了河邊,一看那厚厚的冰層,王祥心裏犯了難。但他一想到後媽那期盼的眼神,咬了咬牙,決定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那冰冷的堅冰。

王祥脫下衣裳,躺在冰麵上,寒風如刀割,但他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我要讓後媽吃到魚!”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冰層終於裂開了一道縫,從裂縫中,躍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大喜過望,連忙抓起來,帶著魚,一路小跑回了家。後媽看到這魚,眼眶都濕潤了,她終於明白,這個看似木訥的兒子,心裏有著多麼深沉的愛。

這個故事無論真假,它告訴我們,《孝經》所倡導的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心靈上的慰藉,是那份無論遭遇何種困難,都不離不棄的深情厚意。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