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爭霸,百姓苦不堪言。就在這時,一位名叫孟軻的儒家學者,也就是咱們說的孟子,他帶著一身的智慧和滿腔的熱情,走上了曆史的舞台。孟子不甘心守在某處著書立說,他遊曆各國,和各國的君主、大臣們談笑風生,用他的智慧和口才,傳播著儒家的“仁政”思想。
《孟子》這部書,簡單來說,就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起整理的“聊天記錄”。他和他的小夥伴們把平時的說話、辦事、還有孟子本人對政治的看法,一股腦兒地收錄進了這本書裏。全書一共有七篇,每篇還分上下兩卷,總共十四卷,都是孟子和當時各國君主、大臣討論國家大事的記錄,厚厚的一本,夠咱們好好品讀一番了。
孟子的核心觀點,叫“性善論”。他認為,人嘛,生來就是善良的,就像小樹苗一樣,隻要好好澆灌,就能長成參天大樹。基於這個觀點,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這些高大上的概念,說白了,就是希望統治者們能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老百姓,用道德的力量來治理國家,而不是靠武力鎮壓。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就是一個國家要是行得正、坐得端,老百姓就會支持你;要是胡來一氣,老百姓可不答應!
咱們再來聊聊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聽起來就像是在說,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國家、君王都得靠邊站。孟子覺得,一個國家能不能強盛,關鍵不在於地理位置有多好,軍隊有多強大,而在於人心向背。統治者得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這樣才能贏得天下。
在教育方麵,孟子也是個專家。他認為教育不僅能改變個人命運,還能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孟子提倡“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咱們修煉內心,做一個正直、勇敢、有擔當的人。他還告訴我們,想要實現遠大理想,就得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什麼“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聽起來是不是像武俠小說裏的修煉秘籍?孟子還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標準,這成了咱們中國人骨子裏的氣節。
孟子的傳說和軼事也有不少。有一次,孟子來到了魏國,見到了魏惠王。魏惠王一看孟子這副書生打扮,心裏就有些不以為然,心想:“一個書生能有啥高見?”結果孟子一開口就語驚四座,他說:“大王啊,您要是想統一天下,得先把老百姓的心給贏了。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您得施行仁政,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有學上,這樣他們才會真心實意地支持您。”魏惠王一聽,這書生說得有理啊,連忙點頭稱是。
孟子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覺得魏惠王雖然表麵上聽進去了,但實際上並沒打算真的采納他的意見,於是他決定離開,繼續他的遊曆生涯。這一路上,孟子遇到了不少誌同道合的朋友,也遇到了不少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但孟子從不氣餒,他堅信自己的學說,堅信“仁政”是拯救天下蒼生的唯一出路。
在孟子遊曆的過程中,他還留下了不少佳話和傳說。比如有一次,孟子來到了齊國,齊宣王聽說孟子的大名,連忙請他進宮來聊天。聊著聊著,齊宣王就問孟子:“先生啊,您覺得這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堅硬呢?”孟子微微一笑,說:“大王,這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莫過於人的內心。隻要人心中有堅定的信念和道德準則,那他就是無堅不摧的。”齊宣王一聽,連連點頭,對孟子更加佩服了。
說到這裏,你們是不是對《孟子》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呢?其實曆史上的很多大人物,比如南宋的朱熹,他就特別推崇《孟子》,還把它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成了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可見,《孟子》這本書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之中具有重要地位。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