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各種思想學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咱們熟悉的孔子就是那時候的大學問家。而《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師從子夏,所以可以說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學的是正宗的儒家學問。
說到《公羊傳》,也和上一次咱們聊《左氏春秋傳》的時候談到的《春秋》有關。《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的魯國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的曆史,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祭祀、災異等各方麵的重大史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儒家經典之一,被列為“五經”之首。
《春秋》的記事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這種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或“微言大義”。就是說,簡單幾個字背後,可能有著深遠的政治意圖和道德評判。由於《春秋》的文字過於簡單,後人不易理解,因此相繼出現了許多詮釋之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這些作品被稱為“傳”。
這時候,《公羊傳》就登場了。它就像是《春秋》的解說員,專門來解釋這些“微言大義”。這就像課外輔導書。當你讀《春秋》時遇到了個難題,不知道這幾個字背後是什麼意思,這時候《公羊傳》就跳出來,用問答的方式,一句一句地給你解釋清楚。它的作者,相傳是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羊高,後來成了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不過啊,這書最開始可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口耳相傳,直到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才和齊人胡毋生一起,把它定稿寫了下來。
《公羊傳》有個特點,就是它和《春秋》是合著來的,經傳合並,逐句解釋。這和咱們上次提到的《左傳》很不一樣。《左傳》更注重史實,像是曆史的詳細報告;而《公羊傳》呢,更像是政治評論員,專門挑那些背後的政治意圖和道德觀念來說。《左傳》豐富的《春秋》的主要內容;《公羊傳》豐富的《春秋》的中心思想。所以,《公羊傳》在曆代今文經學家眼裏,那可是議論政治的好工具,也是研究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關於《公羊傳》有個傳說。說是在西漢時期,有個叫董仲舒的大儒,他特別推崇《公羊傳》的“微言大義”,還把它作為自己學術思想的重要基礎。有一次,漢武帝問他:“《春秋》大義何在?”董仲舒就引用了《公羊傳》裏的觀點,給漢武帝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漢武帝聽了之後,那是連連點頭,對董仲舒那是更加器重了。
舉個例子,春秋時期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宋襄公之仁”。宋襄公和楚國打仗,非要等敵人排好陣型才開打,結果被打得大敗。這事兒在《春秋》裏就一筆帶過,但《公羊傳》就解釋了,說宋襄公這是講“仁義”,雖然打法上輸了,但道德上他贏了。你看,這就是《公羊傳》解讀“微言大義”的一個例子。
後世啊,還有好多人給《公羊傳》做注釋,比如東漢的何休寫了《春秋公羊解詁》,唐朝的徐彥寫了《公羊傳疏》,清朝的陳立又寫了《公羊義疏》。這些書啊,就像是給《公羊傳》穿上了不同時代的外衣,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部古老的經典。
《公羊傳》不僅是一部學術經典,它還和古代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段鮮活的曆史、一個個傳奇的故事。當你翻開它的時候,就像是在和古人對話,感受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文情懷。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