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不同意見的《春秋穀梁傳》(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上回咱們聊《公羊傳》的時候提到了孔子門生子夏。其實聽過子夏講述《春秋》的人不止有公羊高,子夏同時也把一些對《春秋》的理解口頭傳給了穀梁赤。要說起這個穀梁赤,他字元始,是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他把《春秋》裏的智慧結晶記錄了下來,並將子夏的口述整理成文字,這就是咱們今天看到的《春秋穀梁傳》的雛形。不過啊,這事兒可沒那麼簡單,畢竟口耳相傳的東西,要準確地記錄下來,還得經過一番推敲和琢磨。所以,雖然傳說早有,但真正的成書,是到了漢朝才完成的。

咱們說過《公羊傳》是對《春秋》的解釋和增補,那和《穀梁傳》不是重複了嗎?我們翻開《穀梁傳》一看就會發現,《穀梁傳》裏麵會時不時地引用《公羊傳》的話,然後再跟人家辯論一番。這下我們就明白了,《公羊傳》和《穀梁傳》雖然都是對《春秋》裏的“微言大義”的注解,但是明顯可以看出,穀梁赤和公羊高兩個人對《春秋》的見解並不統一,他們就像是古代學術界的一場“辯論賽”。但是,從《穀梁傳》裏麵引用了《公羊傳》的內容可以看出,《穀梁傳》的成書時間應該比《公羊傳》還要晚那麼一點點。

說到注解,曆史上有不少學問家都給《穀梁傳》加過增補。比如晉朝的範寧,他寫了本《春秋穀梁傳集解》;唐朝的楊士勳也不甘落後,也寫了一本《春秋穀梁傳疏》;到了清朝,鍾文烝更是精益求精,他的《穀梁補注》那可以稱得上是清朝學者注解裏的翹楚。

最有趣的是,《穀梁傳》的注解方式,它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采用了問答的形式。這就像是老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既生動又活潑,讓人在對話中就能領悟《春秋》的微言大義。

《穀梁傳》這部書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大力宣傳者,特別看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我在這裏分享幾個《穀梁傳》裏麵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讓大家加深對《穀梁傳》的了解。比如:

“民者,君之本也”:這句話簡明扼要地指出了人民與君王的關係。人民是君王的根本,強調了君王應重視民意、以民為本。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這句話指出了君臣失範是天下傾覆的根源。國君不像國君的樣子,臣子不像臣子的樣子,國家就會因此傾覆。

“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這句話強調了言語的誠信重要性。言語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代表著誠信;如果失去了誠信,即使說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通過上述的幾個例子我們也能體會到,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穀梁傳》就像是一股清流,試圖用儒家的智慧來調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為封建社會的穩定出一份力。所以啊,這本書不僅被學者們視為研究秦漢到西漢初年儒家思想演變的寶貝,就連當時的統治階級也對它青睞有加。

曆史的長河中,每一部典籍雖然思想和觀點未必都能統一,但是每部經典都是一座智慧的燈塔。《穀梁傳》以其獨特的問答形式、深厚的儒家底蘊,以及對社會穩定的獨到見解,成為了我們了解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一扇窗。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