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明末清初,文人雲集。“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夫之,字而農,號溳齋,別號一壺道人。他早年求學於嶽麓書院,拜吳道行為師。在嶽麓書院的日子裏,王夫之深受吳道行的熏陶,不僅學到了朱張之道,更在心中種下了濟世救民的種子。這顆種子,後來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信仰。
崇禎十一年,王夫之肄業於嶽麓書院,但他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更加積極地投身於時代的大潮中。明亡之後,他毅然決然地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那一戰,雖然最終戰敗,但他的英勇無畏,卻深深地烙印在了曆史的豐碑上。後來,他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因為反對王化澄,幾次陷入大獄。這些經曆,讓王夫之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無論時局如何艱難,都要堅守心中的道義,為國家和民族盡一份力。
然而,曆史的洪流並不是個人所能阻擋的。桂林陷沒,瞿式耜殉難,王夫之深知大勢已去,於是決定隱遁山林。他輾轉湘西、郴州、永州、漣源、邵陽等地,竄身洞窟,伏處深山。那些年,他變姓名為瑤人,以避免清政府的追捕。這種孤高耿介的品格,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實屬罕見。
王夫之在隱居石船山之前,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曆。那是在他抗清失敗,輾轉逃亡的日子裏。有一次,他深夜逃至一處荒郊野外,四周漆黑一片,隻有遠處幾點燈火閃爍。王夫之心中焦急,不知該往何處去。就在這時,他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從一座小屋裏傳來。
他循聲而去,隻見小屋門前,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正在撫琴。老者見王夫之到來,微微一笑,邀他進屋共飲。王夫之心中雖有疑慮,但見老者氣度不凡,便欣然接受。席間,老者詢問王夫之的來曆,王夫之便將自己的抗清經曆一一道來。老者聽後,長歎一聲,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雖年輕,卻有此等壯誌,實屬難得。”
老者接著說道:“我觀你麵相,非池中之物。但如今時局艱難,你需隱忍待機,方能成大器。”說完,老者從懷中掏出一本古籍,贈予王夫之。王夫之接過一看,隻見封麵上寫著《周易參同契》三個大字。老者道:“此書乃道家經典,內藏天地至理。你若能參透其中奧秘,必能有所成就。”
王夫之如獲至寶,連夜研讀。他發現,《周易參同契》不僅是一部道家修煉之書,更是一部蘊含深刻哲理的著作。通過研讀此書,王夫之對天地萬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直到晚年,王夫之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衡陽,在石船山下築起了草堂,人稱“湘西草堂”。在這裏,他潛心治學,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他的著作,涵蓋了哲學、曆史、文學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傳世之作。他將《周易參同契》中的哲理融入自己的思想體係中,形成了獨特的船山學說。他的著作《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等,都深受後世學者推崇。
當然,王夫之的傳奇經曆遠不止於此。他還有一個別號叫做“一壺道人”。相傳王夫之在隱居期間,常常身背一壺酒,遊走於山林之間。他飲酒不醉,卻能在酒中尋得靈感,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有一次,他醉酒後,在岩石上題下“一壺道人”四個大字,從此這個別號便傳開了。
王夫之的一生都在說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要堅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也要勇往直前,不屈不撓。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