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改革家張居正(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明朝中後期出了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更是改革家中的佼佼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張江陵。

相傳張居正出生前,曾祖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輪圓月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一片光明,水中慢慢浮起一隻白龜。曾祖父因此給他取乳名叫“白圭”,希望他將來能夠光宗耀祖。張居正也是不負眾望,從小就展現了與眾不同的智慧。他5歲入學,7歲已經能與人滔滔不絕地講解六經的大道理。12歲,他就考上了秀才,這在當時可是鳳毛麟角,天才中的天才。因為當時教育條件落後,有很多讀書人,窮其一生,半個秀才也落不上。

張居正13歲那年,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文章,按說中舉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可巧的是,湖廣巡撫顧轔是個有眼光的老爺子,他覺得張居正這孩子還需要再磨礪磨礪,故意沒讓他中舉,這簡直就是一場人生的“特別安排”。結果,張居正16歲中了舉人,23歲高中進士,一路從編修幹到了侍講學士,這速度,算得上是官運亨通。但是張居正在官場上的崛起離不開他背後的付出。他深知,要想在朝堂上站穩腳跟,必須有過人的本領和堅定的信念。於是,他除了處理政務,還常常挑燈夜讀,研究古今中外的治國之道。他的書房裏,堆滿了各種書籍,從經史子集到兵法策略,無所不包。據說,有一次,他因為太過專注,竟然忘記了吃飯,直到仆人把飯菜端到他麵前,他才恍然大悟,笑道:“哎呀,差點兒把肚子給忘了!”

到了隆慶元年,張居正已經是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了,和高拱一起成為了朝廷的左膀右臂。萬曆初年,他又和宦官馮保聯手,上演了一場政治大戲,把高拱請出了舞台中央,自己坐上了首輔的交椅。這時候的明神宗還是個孩子,國家大事,全靠張居正一人運籌帷幄。

為什麼說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呢?張居正推行改革的時候,那可是雷厲風行,毫不手軟。首先,他看出了國家財政的窟窿,那都是地主們瞞田不報鬧的。於是,張居正大手一揮,清查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簡化了賦稅製度,直接按土地多少、人口多少來征稅,這樣一來,政府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老百姓的負擔也相對公平了。他知道,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但隻要是為了國家和百姓,他就義無反顧。有一次,他下令清查隱瞞的田地,那些貪婪的地主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想要阻撓。但張居正早有準備,他派出了大批的官員,深入田間地頭,一一核實。那些地主們見勢不妙,有的逃跑,有的行賄,但張居正都一一應對,毫不留情。最終,清查田地的工作順利完成,國家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再者,張居正深知國防的重要性,他重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這兩位可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把北邊的防線築得跟鐵桶似的,讓那些外敵們望而卻步。同時,他還讓潘季馴去治理黃淮,那洪水泛濫的問題,經過他的手,也漸漸得到了控製,農田得以保全,百姓安居樂業。

張居正這一係列的改革,那真是雷厲風行,成效顯著,國家麵貌煥然一新。可惜啊,好景不長,萬曆十年,這位改革巨擘溘然長逝,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更可悲的是,他死後不久,就被那些保守勢力給黑了,家產被抄,名譽受損,直到天啟年間才得以平反昭雪。

張居正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詩文造詣頗深,尤其擅長寫行書和草書,字跡流暢瀟灑,頗有大家風範。有一次,他受邀為當地的一座寺廟題寫匾額,他揮毫潑墨,一氣嗬成,那匾額上的字,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引得眾人紛紛讚歎。從此,張居正的書法名聲大噪,求字的人絡繹不絕。

張居正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曆史大戲,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明朝的複興之路鋪下了堅實的基石。他的著作《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更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