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說起南宋時期的思想家,聊完朱熹就必須談一談同時期的陸九淵。他是一個和朱熹一樣在思想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人。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陸九淵,號象山,字子靜,出生在江西撫州金溪。陸九淵小時候就展現了非凡的智力。據說他三歲就能背誦詩書,五歲就能對答如流,村裏的老少都稱他為“小神童”。有一次,他父親出題考他:“何為天地之心?”陸九淵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天地之心,乃仁義之心也。”這話一出,把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孩子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見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陸九淵不僅聰明,還特別有好奇心。有一次,他在山間遊玩,看到一棵老樹,樹幹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他盯著這棵樹看了半天,突然若有所思地說:“這樹啊,就像人一樣,經曆了風風雨雨,才有了今天的模樣。”旁邊的人聽了,都覺得這孩子真是語出驚人,非同一般。
陸九淵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有一次,他在講學的時候,有個學生問他:“老師,您說心即是理,那我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對的呢?”陸九淵微微一笑,走到窗前,指著窗外的天空說:“你看那天空,它無邊無際,包容萬物,我們的心也一樣,要寬廣、要包容,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要想知道自己的心對不對,就要像那天空一樣,清空雜念,用心去感受。”這一番話,說得學生們心服口服,對心學的理解也深刻了許多。
陸九淵還有一個特別的習慣,那就是喜歡靜坐。他常常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盤腿而坐,閉目凝神,一坐就是好幾個時辰。有人問他:“老師,您這是在幹嘛呢?”陸九淵總是笑著說:“我在和自己的心對話,聽聽它怎麼說。”這種修行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但卻能讓他時刻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明,這也是他心學思想的重要體現。他在貴溪龍虎山修建了一座茅草屋,召集了一大幫子弟子,開山講學。為啥選那兒呢?因為那山形似大象,所以陸九淵在那裏講學的時候自稱為“象山翁”,世人也親切地稱他為象山先生、陸象山。
陸九淵這一住就是五年,來聽他講課的人超過了數千人,要放在現在,堪比大網紅。
說到陸九淵,不得不提那場轟動一時的“鵝湖之會”。南宋淳熙二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當時的名流呂祖謙組織了一場哲學界的“辯論大賽”,邀請了陸九淵和之前咱們談到的朱熹。這兩位名人可以算得上是當時哲學界的雙子星。陸九淵口才了得,滔滔不絕,主要觀點是“吾心即是宇宙”。簡單來說,就是你心裏怎麼想,世界就是怎麼樣。就是西方哲學典型的唯心主義。而朱熹呢,他主張的是格物致知,覺得必須通過研究萬物的內在規律和原理才能明白道理。就是西方哲學典型的唯物主義。兩人各執一詞,朱熹覺得陸九淵的說法太空了,陸九淵則覺得朱熹的方法太繁瑣,最後,雖然這場辯論以雙方的不歡而散告終,但這場思想的碰撞,卻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陸九淵的心學,主要觀點是說:咱們每個人的心,都是宇宙的中心,是真理的源泉。要想明白事理,不需要外求。隻需要“明心見性”,就是了解自己的內心,內心的純淨和光明,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他還特別強調“心即是理”。意思是說:心中的良知,就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陸九淵是心學可不是隨便說說,他是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叫做“持敬的內省工夫”,就是要時刻保持內心的敬畏,反省自己的言行,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雖然在他那個時代沒有完全被接受,但到了明代,出現了一個叫做王守仁的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他接過陸九淵的接力棒,把心學發揚光大,形成了著名的“陸王學派”。這一學派對中國理學的影響,那可是深遠得很,一直到現在,還在啟發著我們的思考。
同學們,聽完陸九淵的故事,你們是不是也覺得,國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它更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和人物。陸九淵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是從心裏長出來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去實踐的。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