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提起王守仁這個名字,可能有些同學覺得陌生,但是如果提到王陽明這個名字,可能你就有所耳聞了。今天,咱們就聊一聊這位集文學、哲學、思想、政治、軍事五棲全能的天才。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他從小時候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整天就知道玩泥巴、捉迷藏。他喜歡對著天空發呆,對著花草沉思,仿佛心裏裝著整個世界。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他藏到了一個山洞裏。結果,大家找來找去都沒找到他,都以為他回家了。其實啊,王守仁在山洞裏思考人生呢,直到夕陽西下,他才慢悠悠地走出來,嘴裏還念叨著:“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把小夥伴們都嚇壞了,以為他被鬼魂附了體。
王陽明生活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年代,依據朱熹的理論,大家都忙著“格物致知”。所謂的格物致知,就是說要通過研究、探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獲得智慧。從外界的一草一木,乃至宇宙萬物之中尋找那個至高無上的“理”。可王陽明不這麼想,他覺得,幹嘛舍近求遠呢?那個“理”,難道不是在咱們心裏頭嗎?
最初的王陽明可不是“向心求理”的。想當年,王陽明也是遵循格物致知的方法的。他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恨不得把自己也通化成一棵竹子,但是最終也沒悟出啥大道理來。於是他開始反思:或許,方向是不是錯了?於是,他提出了“心即理”的驚天觀點,認為宇宙萬物之理,皆源於人心。這就像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寶藏,不去挖掘,怎麼知道裏麵藏著什麼呢?
說到這“心學”,不得不提王陽明對陸九淵學說的繼承與發展。陸九淵曾經提出“心即宇宙”的說法。王陽明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說啊,知道和行動是一體的,不是先知道了再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就自然知道了。就好比咱們學習,不是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就叫知道了,真正的知道,是在實踐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讓知識變成自己的。
王陽明不僅思想上厲害,行軍打仗也很厲害。他最著名的就是平定寧王朱宸濠的故事。麵對強大的敵人,他運籌帷幄,以少勝多,最後還從容不迫地寫了篇《平宸濠》的捷報,文采飛揚,讓人拍案叫絕。這也是他知行合一的生動體現。
王陽明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有一次,他路過一個村莊,看到村民們在為一塊田地爭得不可開交。他走過去,問明了緣由,王陽明笑了笑,說:“你們啊,何必為了這麼一塊田地而傷了和氣呢?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廣。你們若是能放下心中的執念,就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說完,他就轉身離開了。村民們聽了這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們真的放下了心中的執念,和睦相處,成為了一個團結友愛的村莊。
王陽明臨終前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哲學思想,那就是著名的“四句教”。第一句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意思是說人心的本體是純淨無染的,沒有善惡之分的。第二句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當人心與外界事物接觸時,會產生意念或心的活動,這就是“意之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人的經驗和欲望的介入,意念會分化為善或惡。第三句話是說“知善知惡是良知”,意思是說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判斷力和是非標準。它能夠對意念進行善惡的判斷,從而指導人們的行為。良知是自知的、自明的,它清清楚楚地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第四句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說,在良知對意念進行善惡判斷後,人們應該根據良知的指引去行動。為善去惡就是要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良知,通過實踐來修正自己的意念和行為,使其符合良知的要求。
王陽明的影響麵很大,蔣介石在台灣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以此表達對王陽明的敬仰;日本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更是將“一生俯首拜陽明”刻成印章隨身攜帶,可見其學說之深入人心。
關於王陽明就先講這麼多,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保持一顆探索的心,勇於實踐,知行合一,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