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這首詩我們大家都背誦過。你了解它的作者朱熹嗎?咱們今天就來聊一下這位在儒家思想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力的大儒。
朱熹,字元晦,後來改叫仲晦,號晦庵,還有個挺有詩意的別號叫紫陽。誕生在煙雨朦朧的江南,福建建陽的一隅。
朱熹小時候就是個神童級別的存在。據說他四歲的時候,就能讀出父親在牆上寫的字,而且過目不忘。到了上學的年齡,更是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讀書過目成誦,寫字落筆成章。
朱熹不僅聰明,還特別勤奮。有一次,他為了弄清楚一個問題,硬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不吃不喝,連續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後,當他走出書房的時候,眼睛裏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仿佛整個世界都被他看穿了。
村裏的人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果不其然,朱熹十八歲中了鄉貢,十九歲進士及第,二十二歲就開始當官,這一當就是四十八年。一輩子做了普通人幾輩子也幹不了的事。當官的事兒且不多說,在治學上,朱熹對理學的見解,影響力極為巨大,甚至影響到現代。
理學,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天理、人性、道德這個層麵的見解。朱熹不僅繼承了前人的思想,還把它發揚光大,玩出了新高度。
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伴隨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他站在那裏,娓娓道來。他把《大學》這本書給學生分析得明明白白。他說,《大學》裏的“經一章”,那是孔子親自說的,曾子給記了下來;而“傳十章”呢,是曾子的意思,再由他的弟子記錄下來。這一番梳理,讓《大學》的脈絡清晰了許多。
更絕的是,朱熹還動手幹了一件大事,他把《論語》、《孟子》,還有《禮記》裏的兩篇精華:《大學》和《中庸》,打包成了一部書,起名叫《四書》。這下可好,《四書》加上原來的《五經》,就成了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到現在咱們嘴裏常說的“四書五經”那就是朱熹打包以後的結果。
朱熹不光整理書籍,他還特別重視實踐。他跑到廬山,重建了白鹿洞書院,請來了一大票大咖,比如呂祖謙、陸九淵,一起開壇講學,還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著名論斷。有一次,他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有個學生問他:“老師,這‘天理’和‘人欲’到底怎麼區分呢?”朱熹微微一笑,指著窗外的一棵鬆樹說:“你看那鬆樹,它自然生長,不畏嚴寒,這就是‘天理’。而如果你非要去扭曲它,折斷它,那就是‘人欲’。”這一番話,說得學生們心服口服,對“天理”和“人欲”的理解也深刻了許多。
朱熹還有一套自己的哲學體係,他發揚了《大學》裏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字,簡直就是古代士子的人生指南,從個人修養到國家治理,全給涵蓋了。
不過,話說回來,朱熹的學說雖然影響深遠,讓後世的學者都奉他為圭臬,但他的封建禮教思想,也成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麵,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成了精神枷鎖。
為官方向,朱熹晚年的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與朝廷的一些官員產生了矛盾。有一次,他被朝廷貶到了偏遠的地方,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專注於學術研究。他在那裏寫下了大量的著作,為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之,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局限性,朱熹能在那個時代提出那樣的思想體係,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咱們今天聊朱熹,就是要學習他那種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同時,也要學會批判性地看待他的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