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北宋是一個文化璀璨的時代,有一對兄弟,尤其閃耀。他們兩個人一個生於1032年,叫程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另一個晚來一年,1033年出生,名叫程頤,字正叔,大家叫他伊川先生。他們兩兄弟從小就聰明好學,長大後還拜在了大儒周敦頤的門下,成為了同窗。
如果細說“二程”的性格,其實也有各自的特點。
先說程顥,明道先生,那可是個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公子哥兒。他不僅學問做得好,還特別懂得享受生活。有一次,他到一個寺廟裏去講學,寺廟的方丈一看,哎呀,這不是大名鼎鼎的明道先生嘛,趕緊把他迎進禪房,泡上最好的茶,準備好好聆聽一番高論。結果,程顥一開口,沒講幾句學問,反而跟方丈聊起了茶道、花道,還有如何欣賞山水之美。方丈一聽,愣住了,心想:“這明道先生,怎麼跟個閑雲野鶴似的,一點也不像來傳道的。”但你知道嗎?這正是程顥的高明之處,他認為,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更在生活裏,一草一木,一茶一飯,都能悟出大道。
再來說說程頤,伊川先生,他可比他哥哥嚴肅多了,簡直就是個“學術警察”。有一次,他給學生上課,講到了“天理”這個概念,學生們聽得雲裏霧裏的,有個學生忍不住就問:“老師,這‘天理’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看得見摸得著嗎?”程頤一聽,眉頭一皺,站起身來,走到窗邊,指著窗外的一片雲彩說:“你看那雲,它飄來飄去,看似自由,實則都在‘天理’的掌控之中。你摸不著它,但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就像你感覺不到風,但你能看到樹葉在搖動。”這一番話,說得學生們恍然大悟,對“天理”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但程頤也有他的小癖好,那就是愛幹淨。他的書房,總是收拾得一塵不染,連一本書都不允許亂放。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急匆匆地跑來找他請教問題,一進門,就把腳上的泥帶到了書房裏。程頤一看,臉色大變,但也沒說什麼,隻是默默地拿來拖把,把地拖幹淨。從此以後,學生們都知道,找伊川先生請教問題,一定要先把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的,不然,小心先生拿拖把伺候。
這“二程”不僅學富五車,還一塊兒創立了“洛學”。你們聽說過朱熹的理學嗎?這洛學就像是給理學打下的第一塊基石,堅實又穩固,所以曆史上有“程朱”之說。
“二程”提出了一個讓後世學者爭論不休的哲學命題:“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想象一下,天地之間,陰陽五行,萬物生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無處不在的“天理”在主宰。這“天理”,就像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導演,導演著一出出生命的大戲。
但“二程”可不僅僅滿足於給宇宙找個導演,他們還深入探討了人類社會。他們說,咱們人類社會的那些規矩啊,道德啊,其實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投影。這就像是你玩遊戲,遊戲規則就是遊戲的“天理”,你得按規矩來,不然就得game over。
說到人性,二程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但又覺得光說性善不夠,還得解釋清楚為什麼有人會變壞。於是,他們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概念。天命之性,就像是出廠設置時的完美狀態,純淨無瑕,至善至美;而氣質之性呢,就像是手機用久了,係統裏攢了一堆垃圾文件,因為有了“氣”的幹擾,人性就開始出現各種bug,惡的因素也就悄悄冒出來了,說白了就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這“二程”的學問就像是一壇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後來,南宋有個叫朱熹的大儒,把這壇酒又好好發酵了一番,搞出了“程朱理學”。這理學啊,到了明朝,直接成了官學,所有讀書人都得學,影響力達到了頂峰。
同學們,每一份思想的火花,都曾經照亮過曆史的天空。下次當你抬頭仰望星空,不妨想想,那浩瀚的宇宙中,是否也藏著“二程”所說的“天理”呢?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