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橫渠先生張載(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國學這個詞兒雖然是近代才被創造出來的,但是研究國學這個事兒,古而有之。比如北宋時候的張載老先生,就可以算得上一位中國古代的國學大師。咱們今天就一起聊聊這位張載老先生。

張載,字子厚,出生在陝西鳳翔郿縣,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眉縣。當時人稱橫渠先生。這位老先生,在北宋時期算得上一位重量級人物,他的故事,可比課本上寫的要精彩得多。

張載和當時程顥、程頤兩位大儒是表親關係,除了他們仨,再加上當時周敦頤、邵雍,這五個人被後人尊稱為“北宋五子”,這可是國學界算得上是超級明星陣容。

張載年輕時候,博覽群書,一心想著出仕建功,做大官,幹大事。有一次,他聽說範仲淹在附近講學,便迫不及待地跑去聽講。張載在範仲淹的課堂上,聽得如癡如醉,他被範仲淹那種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深深打動。課後,他鼓起勇氣,向範仲淹請教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範仲淹看著這個年輕有為的小夥子,語重心長地說:“正君而育民,乃儒者之用也。”這句話,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張載前行的道路。張載在範仲淹的鼓勵下,決定投身學術研究,這一轉身,可就轉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先是結合佛教、道教的思想,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儒家思想體係。張載主張“實學”,就是要學以致用,不尚空談。這一點,跟後來程顥、程頤的“洛學”有所不同。程家兄弟講究的是“理”,而張載呢,他認為是“氣”構成了世界的本源。這“氣”啊,可不是咱們平時說的空氣,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能生萬物的力量。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了一個宏大的“一元論”哲學體係,這在當時,可是相當超前,相當震撼的。

有一次,他給學生們講解“氣本論”,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氣”的概念,他特地帶著學生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田野上。他指著遠處的山巒、近處的草木,說:“你們看,這山、這水、這草木,都是由‘氣’構成的。它們生生不息,變化無窮,這就是‘氣’的奧妙所在。”學生們聽得入了迷,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股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

說到張載的名言,那“橫渠四句”可是如雷貫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簡直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張載希望讀書人能以天下為己任,不僅要追求個人的學問,更要心係蒼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張載的學問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任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等職,但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到了貶謫。這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個沉重的打擊,但張載卻把它看作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辭官歸隱,回到家鄉,專心治學,開創了“關學”,成為了關中地區的學術領袖。

後來,南宋的皇帝們為了紀念他,先後賜諡號“明”,封他為郿伯,還讓他從祀孔廟,這是讀書人至高無上的榮譽。而他的著作《正蒙》,更是他一生思想的集大成者,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同學們,張載的故事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擔當,要有情懷。他的“氣本論”、他的“橫渠四句”、他的“實學”思想,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也要像張載一樣,心懷天下,腳踏實地,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