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咱們來聊一位了不起的老前輩,他姓李,名耳,字伯陽,大夥兒習慣叫他老子,也有人尊稱為老聃。這位老先生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時候的天下,諸侯紛爭,烽火連天,亂得很。但就在這亂世之中,老子如同一股清流,悠悠然地流淌過華夏大地,留下了深遠的印記。
關於老子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個傳說。一種說法是,老子生下來的時候,耳朵特別大,特別有福氣,所以家人就給他取了個“耳”字作為名字。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俏皮,但也算是一種合理的解釋,畢竟在古代,人們給孩子取名字,很多時候都是根據孩子的外貌特征或者出生時的情景來決定的。
老子居住在楚苦縣曆鄉曲仁裏,也就是今天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村。他的故事,可不僅僅是名字那麼簡單。春秋時期,信息極不發達,很多人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機會。老子當時擔任的工作是“周藏室之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整天與古籍為伴,沉浸在先賢的智慧海洋裏,這樣的經曆,終於讓他成為滿腹經綸的大學問家。
老子的學問,講究的是“無為而治”,聽起來玄乎,其實道理深刻。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運行的規律,人為的幹預往往適得其反,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順應自然,讓事情自己發展。這就像咱們種花,澆多了水反而會淹死它,得按它的性子來,才是正道。
說到老子西行出關,那可是一段傳奇。眼看著周王室日漸衰落,老子心灰意冷,決定離開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去尋找心中的一片淨土。傳說老子曾經騎著一頭青牛,雲遊四方,每到一處,就給人講道,傳授智慧。這頭青牛也不是凡品,據說它能聽懂人言,還能根據老子的心意,走到他想要去的地方。老子和青牛,這一人一獸的組合,也成了道家文化中的一個經典形象。
相傳老子騎著青牛走到函穀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這位尹喜也是個有眼光的人,一看老子這氣質,就知道非同小可,連忙挽留,請求他留下點什麼。老子呢,也不含糊,提筆就寫下了那著名的《道德經》。
《道德經》,五千多個字,字字珠璣,講的都是天地間的大道理,從做人做事到治國安邦,無所不包。這本書不僅成了道家學派的基石,還被後來的道教奉為圭臬,尊老子為“道德天尊”,那可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老子寫完書後,就飄然而去,成了個真正的隱士,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隻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讓後人反複咀嚼,回味無窮。這就是老子,一個智慧超群,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諧的思想家、哲學家。
同學們,咱們今天講老子,不僅僅是了解一個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智慧,理解他的思想。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不妨偶爾放慢腳步,想想老子教給我們的“無為而治”,或許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份難得的寧靜與自由。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