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前兩次咱們聊了儒家兩個重量級人物孔子和孟子。他們並稱為“孔孟”,是儒家學派的兩位聖人。儒家學派裏,除了孔孟,還有一位與眾不同的重量級人物,那就是戰國時期的另一位儒學大家,荀子。
荀子這位老先生可不簡單,他是趙國郇邑人,生於公元前313年,去世於公元前235年,那可是戰國後期響當當的思想家、教育家。你們知道嗎?曆史上關於荀子的記載雖然不多,但每一件都透著那麼一股神秘和傳奇色彩。荀子也像孔子和孟子一樣遊曆過好多國家,燕、齊、楚、秦、趙,足跡遍布了大半個戰國地圖,身體力行的做到 “思想的傳播者”。
荀子雖然是儒家的繼承人,卻不是盲目地跟著儒家學說走。荀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
首先荀子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這與孔孟提出的性本善的思想大相徑庭。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像小樹苗一樣,如果不加以修剪和培育,它就會長得歪歪扭扭,甚至長成歪脖子樹。所以啊,人需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和修養來矯正和提升自己的本性,讓自己變得更加善良、更加正直。
荀子還特別強調“禮”的重要性。他認為“禮”是社會的基石,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關鍵。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禮貌、不懂規矩,那他就沒法在社會上立足;一件事如果沒有按照規矩來辦,那它就很難成功;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禮製來約束和規範人們的行為,那它就會陷入混亂和動蕩。
荀子在遊曆各國的時候,見過不少大世麵。他不僅在各國君主麵前侃侃而談,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教育理念,還跟當時的許多名士有過深入的交流和辯論。荀子這個人,特別善於思考,也特別善於總結。他把自己在遊曆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了自己的學說之中。
有一次,荀子來到了秦國,那可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荀子在秦國期間,跟秦國的許多官員和學者都有過交流。他發現,秦國的法治雖然嚴明,但老百姓的生活卻並不幸福。荀子就琢磨,法治必須得跟德治結合起來,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荀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說得非常深刻。它告訴我們大自然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誌而改變。所以,我們在麵對自然和社會的時候要尊重規律、順應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抗拒規律。
荀子的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它們告訴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要注重品德修養、注重實踐鍛煉;要尊重規律、順應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抗拒規律。
晚年的荀子在蘭陵這個地方安了家,一住就是好多年,直到生命的盡頭。在蘭陵,荀子不僅教書育人,還著書立說,他的大作《荀子》就是在那裏完成的。荀子在書中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教育理念,還對許多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思想既深刻又獨到,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戰國時期另外的兩位著名人物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這說明荀子不僅學問大,教育水平也是一流的,這才能培養出那麼優秀的學生。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他常常跟學生們說:“做學問,不僅僅是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更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荀子特別注重實踐。他不僅僅是個理論家,更是個實踐者。他在蘭陵定居期間,不僅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還積極參與當地的社會事務。他常常跟當地的官員和百姓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訴求,為他們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荀子的這種精神真是讓人敬佩不已!
所以,同學們,咱們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這些大師們的思想和觀點,更要學習他們那種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注重實踐的精神。隻有這樣啊,咱們才能真正地讀懂國學、傳承國學、發揚國學!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