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孟子為什麼被尊為“亞聖”(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上次見麵咱們聊了至聖孔子。今天,咱們再來聊另一位了不起的老先生,他姓孟,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後世尊稱他為“亞聖”。這個人就是孟子。這“亞聖”二字,可不是隨便封的,那得是多大的學問,多大的德行,才能跟咱們的至聖先師孔子並駕齊驅,共稱“孔孟”啊!

要說起孟子,他從小就很聰明,這可不是我說的,是他老媽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你們聽過嗎?說到是一開始,孟家住在一片墳地附近。你想啊,墳地那種地方,整天都是哭聲、祭拜聲,孟子那時候還小啊,於是就跟著鄰居家的小夥伴們玩起了築墳墓、學哭拜的遊戲。孟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心想:“這哪行啊,我的孩子可不能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於是,孟母一咬牙,一跺腳,決定搬家!

這一搬,就搬到了集市旁邊。集市可是個熱鬧的地方,人來人往,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孟子這下可樂壞了,他又開始模仿起商販們做生意、殺豬宰羊的遊戲,整天學得有模有樣的。孟母心裏又犯起了嘀咕:“這集市雖熱鬧,但終究不是孩子該長久待的地方。”

於是,孟母決定再次搬家!這一次,她帶著孟子,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這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整天都能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孟子時間一長,也被這種氛圍給感染了,開始跟著學校裏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禮節、背誦詩書。孟母看在眼裏,心裏那是別提多高興了,心想:“這才是我兒子該待的地方啊!”

然而,孟子畢竟還是個孩子,時間一長,他又開始覺得讀書枯燥無味,竟然偷偷地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正好撞見孟母在織布。孟母一看兒子這麼早回來,心裏就明白了八九分。她也沒多說什麼,隻是拿起一把剪刀,哢嚓一聲,就把織機上還沒織完的布給剪斷了。孟子一看,愣住了,不知道母親這是要幹啥。

孟母看著兒子,語重心長地說:“兒啊,你看這布,一針一線地織起來,多不容易啊。學問也是一樣的,要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成就。你如果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一樣,再也接不起來了。”孟子一聽,頓時恍然大悟,心裏充滿了愧疚和自責。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逃過學,而是專心致誌地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代大儒。孟母為了給孩子創造個好的學習環境,愣是搬了三次家,你想啊,有這樣的老媽,孟子能差到哪兒去呢?

學成之後,孟子雄心勃勃,也開始模仿孔子招徒講學並帶著一群弟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仁政”、“王道”。他主張治國得講良心,得對老百姓好,君主得像個君主的樣,不能光想著自己撈好處。這思想,在當時相當的前衛,甚至是有點“叛逆”。

有一次,孟子到了齊國,見了齊宣王,一番高談闊論,齊宣王聽得非常過癮,但是過癮歸過癮,真正要動真格,改革朝政,推行孟子的那套思想,齊宣王反而猶豫了。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霸道,是強權,誰拳頭硬誰說了算。孟子的 “仁政”思想,聽起來美好,做起來很難。

孟子也不氣餒,又跑到宋國、魯國、滕國、魏國。他跟各國的國君們聊,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跟梁惠王的對話了。梁惠王問:“老先生,您這仁政能讓我的國家更強大嗎?”孟子微微一笑,說:“那當然,仁政不僅能讓你國家強大,還能讓你的百姓安居樂業,千秋萬代都記得你的好。”可惜啊,梁惠王一聽,心裏盤算著,這見效太慢了,我還是用我的法家手段來得快,於是,孟子的仁政又被晾在了一邊。

滕文公算是給了孟子一點希望,真試著推行了一下孟子的主張,結果阻力太大,最後還是沒能堅持下去。孟子這時候也明白了,時機沒到,光有理想不行啊。

晚年的孟子回到家鄉,也像孔子一樣,跟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他們,一起寫書,這就是咱們今天看到的《孟子》七篇。這本書可是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裏麵的每一句話,都是孟子智慧的結晶,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句子,至今讀起來,還是讓人感慨萬千。

同學們,孟子為什麼能被尊為“亞聖”?不僅僅是因為他繼承了孔子的學問,更重要的是,他敢於在那個亂世,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堅持自己的信念,哪怕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要為心中的理想世界發聲。這種精神,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和傳承的。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