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孔子為什麼被尊為聖人(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咱們來聊聊一位兩千多年前的大牛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大夥兒都恭敬的稱呼他為孔子。孔老先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儒家的開山鼻祖,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還被尊為了至聖先師。這光環,亮得耀眼!

想象一下,公元前551年,在一個還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年代,孔子誕生在了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幼年喪父,但是不影響他從小就好學不倦。孔子仿佛天生就帶著一股子對知識的渴望。長大後,孔子不光學問做得好,還長得高大威猛,孔武有力。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力量與智慧並存”。

但孔子可不是個隻會在書房裏啃書的書呆子。他有理想,有抱負,夢想著恢複周朝那套美好的禮樂製度,讓天下大亂變成天下大治。於是,他穿上草鞋,拎起包裹,開啟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周遊列國。衛國、陳國、蔡國、楚國、宋國,一個個國家走下來,孔子就像個不知疲倦的傳教士,到處宣揚他的政治理念。

可惜啊,那時候的諸侯們,各有各的想法和主張,根本聽不進孔子這樣一介書生的話。孔子在陳蔡之間,甚至還被圍困過,挨凍受餓差點喪命。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放棄,依舊從容應對,心懷天下。

直到68歲那年,孔子上了年紀,感覺心也累了。這個時候,一個想法閃過了他的腦海,他突然覺得,或許這條路,得留給後人去走了。於是,他回到了魯國。在老家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孔子幹了兩件大事:一是講學,二是著書。

孔子講學與前人不同,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就是開門辦學,不問出身,隻要你願意學,孔子就教你。這樣一來,民間私學就火了,老百姓的孩子也有了讀書的機會。孔子的課堂,就像是個大家庭,弟子們圍坐一圈,聽他講人生、講道德、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要說起孔子著書,更是不得了。孔子和弟子們一起,把《五經》給整理了一遍,這可是儒家經典啊!還有那本《春秋》,別看它名字簡單,裏麵記載的可是春秋時期的大事小情,孔子借著這些事兒,把自己的儒家價值觀,一點一滴地滲透進去。讀《春秋》,就像是在和孔子對話,感受他的智慧與情懷。

孔子心願到他去世後依然沒有實現。但是孔子的離世讓他的弟子們無比的傷心。為了紀念老師,他們就把孔子生前的言論,精挑細選,編成了一本書,這就是《論語》。《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這本書到了戰國時期才完成。《論語》裏,有孔子的智慧,有他的幽默,也有他的無奈。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的道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同學們,孔子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他告訴我們,無論時代怎麼變,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心,永遠不能變。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