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海因裏希·施利曼謝裏曼(一)(2 / 3)

以後的十年,這種雙重生活加快了步伐,並不再困擾他;其實,謝裏曼的商社已不複存在,隻有學者謝裏曼活在世上。直到他死,他一直是把意誌和激情這兩種生活與活動的形式集於一身。

我們在別處見不到像他這樣有這麼鮮明的兩種靈魂,也見不到比他這種雙重目的和他率真的天性更可愛的東西。在他33歲到35歲之間的不計其數的練習冊中,他不停地練習現代和古代希臘文。他的寫作越來越流利,最初,他將生詞譯為法語或其他文字。他的日記少有塗改,工整清爽,而這些練習冊卻像學童的練習簿,有擦痕、汙跡及教師的改錯。

“我的消遣”,他寫信給他姐姐說,“就是學語言,這是我所熱衷的消遣。在工作日,我不停地工作在事務所中,而在周日,我從早坐到晚研讀索福克勒斯,將他譯成現代希臘文。”這種把時間和精力作六比一的分配的結果是,他的希臘文練習冊展示了一個渴望逃避到理想王國去的商人,他的真實內心的獨白,比起他的旅行日記,更能揭示出他的內心世界,其中不乏勤奮不倦和自炫博學的記載。他著重記錄了天氣,他所在的地域,緯度和他的健康狀況,植物誌和動物誌,商業、政治、社會和種族問題。這些練習冊的心理學價值超過謝裏曼所保存的成千上萬的文件的總和。從他的希臘文練習冊中,我們按時間順序作了部分摘錄

“我應該雇一個希臘助理,但他應該通曉俄語、法語和德語。我對荷馬和索福克勒斯的後代有強烈的偏愛。”

“我知道自己又吝嗇又貪心,我應該不再如此財迷。整個戰爭期間,除了錢我沒想過別的。”

“當周日終於來臨時,我又能沉浸在荷馬的著作和狄摩西尼的演說中,他使雅典衛城顫抖。”

“我知道有這樣一句話:‘補鞋匠應該一直做到底。’但我不會一直做商人做到底。在我早年,當別人在學習時,我還是個奴隸,直到20歲時,我才開始學習語言。結果是,我缺乏學習語言的背景和環境。我永遠做不了學者,但我力圖補上失去的東西。我的願望是讓自己認真地學習,且我這麼做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這些記錄清楚地顯示了他在30多歲時的想法;它們揭示了他為什麼繼續做了十年的商人。我們可以看見他如何接連徒勞地試圖放棄淘金,但一次又一次被誘惑回頭,而他又如何在對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中,安排好一切工作來練習希臘文的寫作。這就像一個悲喜劇的冒險故事,他企盼著帶刺激的收場,雖然他已經知道結局,但還是把一切抱負再三地變為失望的折磨。

經過兩年的內心搏鬥,他終於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每個周日都召集起一群學者和鑒賞家。當羅倫茲教授去德國作專項研究時,謝裏曼寫道:“我多麼羨慕這家夥!而我除了默記做不了別的,通過這種方法可幫助記憶,但對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作演講或寫作),雖微不足道,我卻做不到。不幸的是,因為我毫無背景,永遠也做不到……當我審視當前的自己,我視自己的一生不過是科學的涉獵者……我總試圖寫原文的作品,但寫了一二頁之後我便將他們撕得粉碎,連我自己都嫌它筆墨拙劣,想到自己的塗鴉就像空中樓閣毫無根底,決計再也不作此等嚐試了。”